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六节 虫灾
第六节 虫灾 全区不同程度的虫灾几乎每年都有,历年较为严重的有; 1959年 5月,全区性发生金龟子、跳虫甲、地老虎、灰象 1963年 7月,葡萄花公社哈拉海大队四次起蝗虫。第一次是13日,危害草原7,500亩,农田45亩;第二次是14日,危害草原10,500亩,农田 127亩;第三次是19日...
农林篇
农林篇 大同区位于松嫩平原中西部,土地总面积三百六十一万九千三百二十亩,其中集体耕地面积七十三万零五百九十九亩,占总面积的20%。 全区总户数为41,297户,划分为十个乡镇,85个村,316个自然屯。总农业人口十二万五千六百九十八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6.1%,劳力27,032人,劳均耕地27亩...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一章 农业第一节 机构沿革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朝政府开始在伊顺招段放荒,止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共放蒙荒十三万余垧。伊顺招段放荒后,即隶属于肇州厅管辖。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日伪开始在肇州县公署下设农务会,伪康德四年(1937年),县公署下设开拓科,后又改为实业科...
第二节 解放前的农业概况
第二节 解放前的农业概况 大同区地处伊顺招荒段末端,旧属郭尔罗期后旗。因当时地旷人稀,草肥水美,为蒙古族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1875年部分游牧的蒙古族牧民开始在此地定居,在放牧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小部分种植业生产。但生产的粮食仅供自食,品种也很单一,主要以稷子为主,播种方法也极其原始。...
第三节 解放后的农业发展
第三节 解放后的农业发展 大同一带建国三十四年来,农业发展的特点是几起几伏,迂迥前进,具体又分为六个时期。 第一时期(1946~1952) 1946年初,我党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粉碎蒋介石发动的全国内战做好准备,指示各解放区人民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减租减息运动。同年 5月18日。肇...
第四节 耕作技术、生产工具的改革与发展
第四节 耕作技术、生产工具的改革与发展 大同地区农业耕作制度的演变,是和技术、生产工具的改革、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里的耕作制度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原始的生产工具和旧耕作制度时期,新旧耕作制度交替变革时期,新耕作制度形成和完善时期。 一、旧耕作制度时期。1903~19...
第五节 建国后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第五节 建国后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解放后,全地区农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经济上获得了翻身,政治上得到了解放。建国34年来,农业生产虽几经周转,但农民生活水平的总趋势仍然是发展和上升的,其主要标志是: 一、人均收入水平发生显著变化。从有据可查的1959年开始,大同地区户均收入 266元,人均收入6...
第六节 本地施肥习惯及造肥方法
第六节 本地施肥习惯及造肥方法 旧耕作时期。大同一带的农田最初不施肥,后来开始少量施肥。如解放后,全区大体都改为每三年一茬底肥,以施用牲畜过圈肥及人畜粪尿为主。亩平均施用量不足一吨。以后随生产的逐渐发展,人们对施肥的认识也逐步提高,粪肥施用量开始逐年增加,特别是进入初级社阶段后,党和政府加强了对积...
第七节 几种作物栽培技术及虫害防治
第七节 几种作物栽培技术及虫害防治 大同地区属杂粮产区,作物大体分三类: 第一类为粮豆作物,主要品种有玉米、高梁、小麦、大豆,谷子、糜子等。 第二类为经济作物,主要品种有甜菜及油料等。 第三类为瓜果蔬菜,主要品种有香瓜、西瓜及各类蔬菜。 影响本地作物生长的主要害虫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地下害...
第八节 农科各站简介
第八节 农科各站简介 一、农业科研站 农业科研站是大同区农业科学实验示范中心。建站几年来,共进行了20个科研课题,生产商品粮及种子八万余斤。 1980年建站时,配备站长一人。技术人员三人(中专毕业),有实验田52亩,手扶拖拉机一台,办公室面积300平方米,当年承担了四个科研课题: 1.玉米引...
第一节 机构设置及沿革
第二章 林业第一节 机构设置及沿革 在大同区漫长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林木的生长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旧中国对林业建设漠不关心,所以,旧中国从未有过林业管理机构。 解放后,大同附近隶属于肇州县管辖的第五区、第八区和第十一区于1947年设置了造林站。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大同地区各社都先后成立了...
第二节 林业的自然概况
第二节 林业的自然概况 大同一带在清代垦荒前,属自然生长区,草原资源虽十分丰富,却没有原始森林和天然次生林,只在部分地区生长一些茂密的灌木丛和稀少的蒙古柳。而灌木丛以野杏林为最多。如现在的老山头乡过去的土岗上就生长着一片面积为二十多平方公里的野杏林。现在庆阳山乡杏山堡村的杏山堡屯就因生长野杏树而得...
第三节 解放后林业的发展
第三节 解放后林业的发展 1951年,在肇州县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国家“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大同地区各家各户开始造林,当年植树 835亩。1952年,全国性营造国防林,横贯本地区的有四条国防基干林带,自西北斜向东南,带宽三十米,杨树与山杏混交,自内蒙古起一直延伸至黄河流域。 1956年农业...
第四节 适宜本地的主要树种
第四节 适宜本地的主要树种 受地质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适宜本区大面积栽培的树种有杨树、榆树、柳树、锦鸡、紫穗槐、笤条等乔木和灌木,但尤以栽种杨树和榆树最为普遍。 杨树,在本地区生长历史悠久,栽培面积最大,约占全区林地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杨树中,有八个树种比较适宜本地栽培和生长。其中,小叶杨是乡...
第五节 本地主要树种的栽培方法
第五节 本地主要树种的栽培方法 解放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本区的造林技术开始逐步提高。但由于本地属零星小面积造林。造林方法仍采用人工方式。如榆树繁殖主要采用种子扬播的方法。每年初春榆树钱成熟后,组织人员进行采摘,春末开始播种,当年株高即可达50厘米。而杨树则主要经历了有性繁殖、原始无性繁殖...
«
1
2
...
9165
9166
9167
9168
9169
9170
9171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