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六节 果树栽培
第六节 果树栽培 本地果树栽培系1958年开始,当年即栽培89.7亩,其中:栽培较早的有大同镇一大队、二大队和良种场等。 本地栽培的果树除杏和李子外,其它果树必须与本地耐寒果树山丁子嫁接后才能在本地安家。其品种有:黄太平、白海棠、滨子、红铃当、小黄果、大秋等。进入六十年代后期,全地区果树栽培有了...
第七节 林业管理
第七节 林业管理 一、林地所有权 大同地区林地所有权在解放初期为谁栽谁有。高级社时期林权归集体。1962至1965年仍为谁栽谁有。所谓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林权又重归集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国家关于国造国有、社造社有、队造队有的原则,基本属三级所有:国有即属于国家造林,一般分布于国营林...
第一节 水利机构沿革
第三章 水利第一节 水利机构沿革 大同一带有近百年历史,对水利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还是解放以后进行的。 在旧中国,大同未有专门的水利管理机构,人民只能听任自然界的摆布,适逢水灾旱情生,人民无法抗御。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加强水利管理,于1968年,在安达县水电科的帮助下,最先在八井子、老山头、大青...
第二节 水利的自然概况
第二节 水利的自然概况 大同区位于松嫩平原中西部,属大陆性温带半干旱气候,冬长严寒少雪,春旱多风少雨,夏季炎热,秋多雨早霜,年平均降雨量 442毫米。分布极不平衡。春季四、五月份降雨量仅50毫米,占年降雨量的百分之十左右。八月份降雨一般为250毫米,占年降雨量的56%。年蒸发量一般大于年降水量,属...
第三节 抗涝灭灾的斗争
第三节 抗涝灭灾的斗争 建国初,党和政府虽加强了对抗涝、灭灾工作的领导,但由于旧中国留给大同地区人民的抗灾基础较差,大同地区曾多次发生涝灾。1951年夏季,庆阳山附近连降11天大雨,全地区内涝成灾,地面平均水深半米以上。村内房屋倒塌,大部分农田被淹。1960年,高台子公社受暴雨袭击,全公社两万五千...
第四节 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
第四节 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 大同地区饮用水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本区开垦后不久即开始。其开发方法是人工挖掘的大口井,后又发展成为小木 第一阶段从1958至1959年,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群众自发地创造了一种“小土群”打井法,即在春耕前,组织人力将冻土层刨开,将两把铁锹捆在一起,上边绑一根长木杆,用人工...
第五节 水利管理措施及机电井效益
第五节 水利管理措施及机电井效益 本地自配备机电井以来,水利管理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机电井机、泵、管、带的配套管理,二是井灌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从1970年开始,本地即把机、泵、管、带的配套做为水利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年即配备离心泵三十台,以后随机电井的逐年发展,各种灌溉机械不断增加。197...
第六节 防治地方病和应用自来水
第六节 防治地方病和应用自来水 氟中毒是本地较为普遍的一种地方病,该病系由本区部分村屯水质含氟过高所引起。其明显特征为轻则牙齿发黄、粗糙,直至最后脱落,重则腰腿骨质变形直至瘫痪。 本地氟病区主要分布在祝三、八井子、大青山、双榆树、葡萄花等五个公社,并以大青山公社群众大队为主,水质含氟量在7%至8...
第七节 养渔事业的形成和发展
第七节 养渔事业的形成和发展 本区没有天然的江河、湖泊。地面水源又溶解大量的盐碱,故发展人工养鱼仅限于开发利用地下水,而地下水又远不及地面水适应鱼类生长发育,所以本区养鱼事业发展缓慢。范围也仅限于大同镇、兴隆泉、高台子、大青山的四个养鱼池内。其中,除大青山公社养鱼池系1980年修建之外,其余三个公...
第八节 引嫩工程
第八节 引嫩工程 一、机构沿革 大庆市南部引嫩工程的管理机关是大庆市南引工程指挥部。现址在大同区立志办事处,距水库约两公里。占土地面积为九万平方米。 大庆市南部引嫩工程指挥部组建于1978年5月4日。由大同区委直接安排,从本区所辖十个人民公社分别抽调科级干部 2人、行政干部32人,组建了南部引...
第一节 机构设置及沿革
第四章 电业第一节 机构设置及沿革 大同区电业机构最初形成于1946年,始建时,全厂干部、工人12人。行政配备有会计、出纳、电费收缴员各一名,工人八名。当时,由于工厂没有经济来源,收缴的电费也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工人的劳动还是无报酬的。到1948年,大同发电厂被正式纳入国家管理,隶属于肇州县企业公...
第二节 电力资源
第二节 电力资源 大同区自发电始于1946年。 当时大同工商联合会从工作需要考虑,责成原大同邮电局局长刘永贵出面向五区政府提议,在获得了区政府的同意和支持后,由工商联合会集体投资,开始在大同镇内建起了第一座发电厂。 建厂初期,大同因没有发电机,从外地支援本地的两名苏联侨民与本地工人合作,把敌伪...
第三节 电力在生产中的作用
第三节 电力在生产中的作用 电力做为大同一带工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动力,由最初的居民照明,逐步发展到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970年开始,全区机械加工、食品加工、被服加工以及其它各种粗笨繁重的手工劳动逐步被机械化作业所取代。特别自1978年后,随着农田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
第四节 电业管理措施
第四节 电业管理措施 大同区电业所和它所属的十一个电业站是全区用电管理的职能部门。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全区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强全区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的管理,已是全区电业部门的一项中心任务。 大同区的用电管理,大体分三个方面: 第一是发动群众,实行全民管电。 从1969年开...
第一节 机构设置及沿革
第五章 畜牧业第一节 机构设置及沿革 大同地区畜牧业管理机构初建于伪大同元年(1932),隶属于肇州县农务会,县下设保,保设事务所配有畜牧系。伪康德四年(1937),县农务会改为开拓科,后又改为实业科,科内设农业助理,主管畜牧业。县以下实行区村制,畜牧系改为实业股,主管农牧事宜。 土改后,大同地...
«
1
2
...
9166
9167
9168
9169
9170
9171
9172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