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章下序
第六章 人民防空章下序 伪满洲国后期,日伪统治者为预防空袭,设立“满洲防空协会佳木斯支部”,对全市实行灯火管制、空袭警报演习和组织灭火消防训练。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以保护人民利益为宗旨,把人民防空(简称人防)建设一直列为城市建设重要内容。 1950年4月首建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并在市政府内设...
第一节 工程建设
第一节 工程建设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针对美国侵略者对我东北地区的空袭,市防空司令部为保护人民的安全,组织全市人民,利用一切空旷地,突击挖筑防空掩体和防空壕(洞)24072个,可隐蔽全市人口的60%。这些土木构造的简易掩体几年后俱废弃。 1956年开始执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方针,实施...
第二节 维护管理
第二节 维护管理 普查建档 共进行4次。第一次(1975—1977年),查核已建人防工程117500平方米。对部分工程建立档案,填写工程卡片。第二次(1979—1981年),完成142处平战结合工程的普查建档;对1—5期“七○·九”工程进行平面图和位置图的测绘;完成工程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第三次(...
第三节 设施利用
第三节 设施利用 1971年贯彻平战结合方针后,人防工程建设开始向在保证战时需要的前提下,平时也用得上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着手改造“七○·九”工程设计,一方面组织各单位续建平时也可利用的人防工事。1972年,市果品公司建成平时可做水果库的地下工程1094平方米。1973年,针织厂建成可做会议室的地下...
第四节 防空教育
第四节 防空教育 佳木斯市防空宣传教育工作始于1950年。在抗美援朝期间,为预防美国侵略军飞机轰炸和细菌战,对市民着重进行提高警惕、克服麻痹思想教育及组织纪律教育,制订落实《工厂防空指挥处通则》、《街道防空指挥所通则》,使每个职工、居民熟知敌机空袭时行动规律。通过逐级培训,使职工、居民掌握防弹、灭...
章下序
第三十三编 社会生活第一章 人民生活章下序 解放前,在旧政权统治下,佳木斯城乡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极端贫困境地。城区居民大都受雇于作坊、商铺或卖零工,靠微薄收入免强糊口。失业者逐年增多,赤贫者有的被迫卖儿卖女,有的沿街乞讨最后被冻饿而死。郊区农民受封建地主的剥削,贫雇农常年在饥饿线上挣扎。遇有天灾人祸...
第一节 工资收入
第一节 工资收入 1980年以前,城区职工工资在缓慢、稳定中上升。“一五”期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为明显。1957年,城区职工年平均工资713元,比1952年的607元增长17.4%。郊区农民年人均收入虽不足80元,但已有明显增加。“二五”期间,因受“大跃进”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城乡人民的收入相...
第二节 衣食状况
第二节 衣食状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费收入显著增加,人民的衣食条件亦由解放后多年来保持的低水平向多样化、高质量发展。吃的方面,由粗粮为主转为以细粮为主,禽、蛋、肉、鱼、奶、山珍海鲜及各种蔬菜在膳食中比重明显增加。穿的方面,由以棉布为主,向化纤、毛呢、皮...
第三节 居住条件
第三节 居住条件 1949年,城市居民居住面积人均仅3.26平方米,且大部是土草结构或少数砖木结构的平房。此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住宅建筑总量有所增加,但因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人均居住面积增加较慢甚至减少。1979年以后,住宅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到1989年,人均居住面积达5.5平方米。比1949年增...
第四节 教育卫生设施
第四节 教育卫生设施 在城乡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逐步扩充教育和医疗卫生设施,使城乡人民的文化教育和医疗保健条件进一步改善。 城乡幼儿园(班)增长情况 表33—7 单位:所·人 城乡学校增加情况 表33—8 单位:所·人 城乡医疗设施增长情况 ...
第五节 城乡人民储蓄
第五节 城乡人民储蓄 城乡人民生活费收入增加后,将改善生活后的积累储入银行逐年增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储蓄额大幅度增加。城区居民1989年人均储蓄额已达1866元,比1949年增长1166倍;比1980年增长16.5倍。郊区农民1989年人均储蓄额529元,比1962年增长228倍,比19...
章下序
第二章 民族章下序 市区居住的民族有汉、满、朝鲜、回、赫哲、蒙古、苗、壮、锡伯、侗、土家、彝、瑶、达斡尔、鄂伦春、俄罗斯、水、白、畲、高山、维吾尔、撒拉、纳西等23个民族。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市区总人口为659730人,其中汉族631533人,占95.7%;少数民族28197人,占...
第一节 汉族
第一节 汉族 1861年,清政府将黑龙江地区开禁放垦后,华北地区各省汉族移民逐渐迁入。1890年,佳木斯有居民416户、5091人。清末和民国初期,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民众为谋生计而“闯关东”,汉族居民流入日增。1925年,居民增至1564户、9112人。伪满洲国时期,日伪统治者为长期霸占东北,于...
第二节 满族
第二节 满族 清朝初年,佳木斯地区原是满族(伊彻满洲)的居住地。清兵大举入关后,佳木斯遂成为封禁之地。清末开禁后,满族人陆续重返故地,屯垦实边,但为数甚少。至1949年计有123户、1252人。新中国建立后,随工厂搬迁、军队转业、外省支边、大专毕业生分配,迁来佳木斯市的满族人口逐渐增多。1982年...
第三节 朝鲜族
第三节 朝鲜族 20年代初,佳木斯周围汤原、依兰、勃利等县已有朝鲜族农民定居。1925年前后,少数朝鲜族农民辗转迁入佳木斯。有的在郊区从事水稻生产,有的在城区谋生。40年代,朝鲜族居民最多时达到900多户,约4000人。 日本投降后,大部分朝鲜人返回朝鲜或迁往吉林省延吉一带。至1952年仅余13...
«
1
2
...
9289
9290
9291
9292
9293
9294
9295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