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六节 医疗制度
第六节 医疗制度 一、公费医疗 1953年1月1日,国家行政机关干部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每人每年18元,由县财政拨款,卫生科承办。至1966年公费医疗款额基本够用,超支不多。1967年,每人每年公费医疗款由18元增至30元,但超支严重,1969—1972年平均每年超支12万...
第一节 中药
第三章 医药药政第一节 中药 一、经营网点 宣统元年(1909年),中药已传入县内。宣统二年,厅内流行鼠疫,县防疫医生用苍术、升麻、乳香、苍耳、松叶、明雄等13位中药加水储于罐内,再兑入樟脑、好酒喷洒疫户、熏蒸初患病人衣服消毒。 民国初年,药商渐次来安达站开设私营药店,以河...
第二节 西药
第二节 西药 一、经营网点 民国14年(1925年)成立太发和药店,经销西药,经营者 3人。此为本县记载最早的西药经营店。此后,西药在医院、诊所和私营药店中经营。至康德 3年(1936年)全县有砚田医院、长春药房、永生医院、槐三诊疗所、文衡药房、万育药房、砚田中药房、泽新医社等11处经...
第三节 药政管理
第三节 药政管理 清末、民国和伪满期间,本县无专门药政管理机构,由警方兼管。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卫生行政机构的建立,药政管理得以加强。以药品质量监测为主要内容,以严禁药商、药贩出售和流入鸦片、罂粟壳之类毒、麻药品为重点,实施药政管理。县卫生科和公安、工商部门致力毒麻剧药和医药公司生产的...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第四章 卫生防疫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解放初期,传染病频繁发生,政府组织开展“灭疾病、讲卫生”活动。1952年,毛主席发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争”的号召,本县开展“全民动手,大搞环境卫生”运动。1954年,国家把卫生工作纳入《...
第二节 公共卫生
第二节 公共卫生 一、饮水卫生 1961年前,全县居民饮水方式有 3种:铁路住宅区饮用铁路自来水;一些商店和居民大院使用封闭式手压水井;县城大部分居民和一部分学校及农村饮用露天大口土井水,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95%以上。 农村大口土井多设在屯中道路中间,井台低,井旁常年积水,且牲畜饮水...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清末年间,当地有鼠疫流行,官方认为旱獭是主要传染源。民国时期有伤寒、斑疹伤寒、赤痢、天花、鼠疫、霍乱、白喉、猩红热 8种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最高的是麻疹、天花,病死率达57%。伪满期间有12种法定传染病。伪康德 5—6年(1938—1939年),今老虎岗乡、任民镇和文化...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一、克山病 克山病对安达县人民危害最大。较典型的是民国20年(1931年),今万宝山地区有 108人患病,102人死亡,死亡率高达94.4%。至伪满时期,此病的发病和死亡率极高,震惊全国。康德10年(1943年),今吉星岗乡卢家屯10户居民均发病,惨者家破人亡。 ...
第一节 妇幼保健
第五章 卫生保健第一节 妇幼保健 一、接生 解放前,由于“男尊女卑”的思想作祟,从不过问妇女卫生。民间采用传统的旧法接生,因设备简陋加之不进行消毒处理,造成较多妇婴患病死亡,给妇女带来极大痛苦。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新法接生站,以改造旧产婆、推广新法接生为妇女保健的重点,分期...
第二节 学校卫生保健
第二节 学校卫生保健 1951年,贯彻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改善各级学校保健状况的指示》,中小学校注意教室采光,定期为学生调换桌椅,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防止近视和脊柱弯曲。完全小学、中学设 1名女教师对大龄女生讲妇女青春期卫生常识。1960年,一中设校医室,配专职校医;小学校设...
第三节 劳动保健
第三节 劳动保健 1960年,开展劳动卫生工作。计辖区为工厂企业的各种有害因素及其对人群健康影响进行调查分析,协助改善劳动条件,提出预防职业病的方案和措施,并监督实施。1972年防疫站增加劳动卫生专业人员,增置设备。同年查出安达、大同、任民 3镇有毒有害工厂35家,占全县工厂总数(不含街...
第一节 学校体育
第六章 体育第一节 学校体育 第一节 学校体育 清末、民国初年,境内小学堂每周设体操课 3节,既无正规教学内容,又无专职教师,只是就地做些游戏。民国12年,体操课改为体育课,规定体育课占总授课时数的 10%,小学低...
第二节 群众体育
第二节 群众体育 清末、民国年间,民间体育活动多系自发的,主要有武术、走高跷、摔跤、杠子、跳绳、踢毽子、下五道棋、骑马、打猎等项目,一般在业余时间进行,有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颇少。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关心体育事业,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逐步开展起来。1957年县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体委)成...
第三节 人才培养
第三节 人才培养 一、培养运动员 1957年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即组建业余体校,举办男女篮球、 男女速滑和乒乓球5个训练班,为基层培养运动员。翌年停办。1960年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设体育训练班、国防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业余体校、体育馆、培养篮球、排球、足球、游泳、跳水、水球、手...
第四节 体育设施
第四节 体育设施 本县解放前,无公共体育场地,只在学校中有供体育锻炼的简易场地和器材。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得以普及和发展,体育设施数量和种类增加。1957年,兴建第一个体育场,面积为25 500平方米。设置主席台为木制结构,可进行全部田径项目的比赛。1961年11月,建成体育馆1处...
«
1
2
...
13651
13652
13653
13654
13655
13656
13657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