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草原改良与建设
第三节 草原改良与建设 绥化局各牧场草原退化最严重的时期是70年代。据调查,西部场草原总面积为30万亩。割草面积13.5万亩,其中轻度退化6.2万亩,中度退化6万亩,重度退化2.5万亩。放牧面积16.5万亩,其中轻度退化3万亩,中度退化6.5万亩,重度退化7万亩。1981年调查,草原面积减为...
第四节 对天然优良饲草——羊草的培植
第四节 对天然优良饲草——羊草的培植 羊草也叫碱草,耐旱抗寒、耐盐碱、耐瘠薄、喜湿、适应性强、繁殖率高、品质好、营养丰富、产草量高、分布广。除长期积水、高燥的漫岗顶部和重盐碱化地区外,皆可生长。羊草是松嫩平原草场的主要建群种。70年代以来,退化严重。牧场十分重视羊草的改良工作。 一、试...
第五节 草原机械化建设
第五节 草原机械化建设 60年代初期,农牧场牲畜饲养量不大,用草量少,饲料的采集主要是人工,使用的工具是镰刀、大钐刀,工作效率低。后来有些单位自己制造了马拉割草机,工作效率比人工提高20倍至30倍。饲草运输以马牛车为主,在农业不太忙的时候,也用拖拉机。当时每年割草只有700万公斤至750万公...
第六章 水产生产
第六章 水产生产 绥化垦区水产资源丰富,紧靠两江(黑龙江、嫩江)、8河(依吉密河、欧根河、小呼兰河、诺敏河、结烈河、乌云河、通肯河、扎音河)、4个灌区(王杨灌区、望山灌区、引通灌区、肇源抽水灌区)、3座水库(四海店水库、星光水库、红光水库),还有各农牧场纵横交错的水田渠道、水泡、池塘等。共有...
第一节 水域鱼产利用
第一节 水域鱼产利用 一、江河水域 主要有流经嘉荫农场的黑龙江和流经肇源农场的嫩江。肇源农场沿江长达8.93公里。黑龙江主产有大马哈、细鳞鱼、鳇鱼、鲟鱼、鲫鱼、鲤鱼等。嫩江主要产鲤鱼、鲫鱼、草鱼、鲶鱼等。 结烈河、乌云河贯穿嘉荫农场。主产鲫鱼、鲶鱼、黑鱼等。 依吉密河、欧根...
第二节 自然捕捞
第二节 自然捕捞 60年代之前,各农场捕鱼,大都到江河或场内水泡子捕涝自然生长的鱼。此时捕鱼,只是临时组织几个爱捕鱼的人,买一部分渔具,在捕鱼季节捕捞,农忙时便种地,当作一种副业进行。捕涝的鱼主要供食堂自食。也有些爱好捕鱼的职工,利用节假日或班后,到泡子捕捞。除自食外,也有出售。 垦区...
第三节 养殖捕捞
第三节 养殖捕捞 60年代后期,各场开始利用场间水泡、池塘人工养鱼。开始由于不懂技术,生产水平很低。鱼苗从外地买,甚至用飞机从南方购入,成活率很低。多年养鱼,经济效益不佳,养鱼事业发展不快,没有形成规模。 在水产领导体制上多次变动,归过商业、工业、多种经营,又归畜牧处。是其发展不快的主...
篇下序
第五篇 农业机械化篇下序 绥化垦区农业机械化事业是与本垦区农业生产同步发展的。自1950年肇源农场使用部分苏式马拉农具,在没有机务技术人才的情况下开始,到1985年拥有上千台农业机械,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农业机械作业及机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造就了一支具有现代化专业技术的农机队伍。这是几代人艰...
第一章 机械装备
第一章 机械装备 绥化垦区的肇源、红光农场,创建时期没有农业机械,使用的是传统的“三弯”农具(弯钩犁、弯钩锄、弯钩镰)。 自1950年开始,农业机械装备经历了从收集、接收日伪时期的旧农具,进口苏联、捷克等国家的农机具,到装备各种国产农机具,批量引进国外先进农机具4个阶段,这是一条曲折的...
第一节 搜集、接收旧机具
第一节 搜集、接收旧机具 1950年,肇源农场接收了一批苏式旧农具:畜力双轮双铧犁5台、畜力十行播种机9台、畜力摇臂收割机4台、脱谷机1台、畜力牵引钉齿粑、镇压器等。 1951年冬,红光农场接收了苏制旧机具MCLLOO型脱谷机1台,只有机械,没有拖带动力。后来,从海伦县(现海伦市)亚麻...
第二节 初期进口机械
第二节 初期进口机械 搜集、接收的旧农机具,远远满足不了农垦事业发展的需要。当时,国产农机具又供不应求。因此,进口国外农机具,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1951年到1959年,肇源农场曾先后进口苏联制造的德T—54型、斯大林80型链轨式拖拉机各1台,“C一4”、“C—6”型康拜因各1台,匈牙...
第三节 装备国产机械
第三节 装备国产机械 进入60年代,旧的进口农机具开始逐步被国产农机具代替。 1960年,第一批国产东方红一54型拖拉机开进了肇源、红光、海伦、铁力、绥棱等农场。其中,有1台是接受过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的,并受到赞扬。这台车落户在红光农场第五生产队,首任车长薛风祥。该车被...
第四节 批量引进先进机械
第四节 批量引进先进机械 国产机具优越性的充分显示,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深刻含意。 1972年,从东部农垦兵团六师调到绥化农垦分局担任局长的娄锡钧,在分局召开第一次农场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农业生产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并充分强调了:“发挥现有机械效率...
第二章 农机队伍
第二章 农机队伍 绥化垦区的农机队伍,在建场初期仅有工人17人,到1985年,已发展到3763人,占农业工人总数的18.7%。农机技术人员总数为103人,其中,有大中专学历的54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2.4%,晋为工程师技术职务的22人,晋为助理工程师技术职务的28人,技术员职务的53人。在...
第一节 骨干技术人员简况
第一节 骨干技术人员简况 以来垦区时间为序: 孟宪玺:1948年11月至1949年3月毕业于沈阳拖拉机学习班,分配到黑龙江垦区。曾在大西江、荣军、铁力农场、绥化局机关、绥棱农场工作。历任驾驶员、农机技术员、开荒队长、机务副场长、生产处长、场长、场党委书记等职。自1950年至1971年,...
«
1
2
...
15541
15542
15543
15544
15545
15546
15547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