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群众性农机服务组织
1983—1985年,全省农村在组建农机管理服务站、队的过程中,广大农机经营户为取得 各方面支持,交流信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国家政策、法令的指导下,组成了各种农 机服务专业户3万多户,农机经营者协会878个,共有村农机管理服务员8314人。在各级农机 管理部门的帮助下,开展了广泛地农机管理...
第五篇 修理与制造
多年来,黑龙江地区农业生产使用的木犁、木耙、锄头、镰刀等生产工具,结构简单 ,工艺技术不精,制造时无需复杂的生产设备,由城镇的木匠铺,铁匠炉、翻砂场等手工作 坊加工成部件,农民买去装配成具,投入使用。使用中出现故障,利用锛、凿、斧、锯就地 修理,破损严重的部件修不了,买新品替换继续使用。农具的制...
第一章 修造网点
过去,黑龙江地区农村没有机械制造和修理企业,只有铁匠、木匠、锔锅匠、磨刀匠等 一些能工巧匠手艺人,挑担背篓,走村窜屯修补农具和家具。中小城镇虽有一些铁匠炉、洋 铁铺、木匠铺等手工作坊,但设备也很简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马拉农具、机引农具特别是拖拉机的应用,国家决定建立 为农...
第一节 省直属修理厂
1953年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关于建立和扩充地方铁工厂及时维修新式农具的指示》文 件中指出:“几年来,各地推广使用的新式农具、部件损坏和遗失的已经很多。过去,由于 推广地区没有建立修配工厂或有工厂的地区缺乏必要的修理设备,致使农具破损时,得不到 及时的修理,严重影响了新农具的使用”,“目前,急...
第二节 县市属修造厂
1952年在桦川县建第一个拖拉机站时,站内就设有维修间,配备了虎钳、卡尺、厚薄规 、千斤顶、吊车等修理器具。设有专职修理工,维修本站的农机具时驾驶员也参加。后来逐 渐发展成为桦川县农机修理厂。1953年在双城、克山,1954年在呼兰、讷河、拜泉、克山的 北兴、泰来、绥化、海伦、集贤、富锦、宁安,...
第三节 乡镇属修理厂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发展地方工业问题的意见》一文中指出:“为了适 应农业 机械的生产和修理……应当在若干县、乡建立农业机械修配站……”黑龙江省落实中央的要 求,于当年开始在农村人民公社建立乡镇属修理厂。据年末统计已建设了6处,其中国营厂4 处,社营厂2处,有职工226人。 1...
第四节 村队属保养间
1958年,农业机械下放给集体经营,一个管理区或几个管理区设立一个机耕队。全 省有 5个机耕队建设了保养间。1962年农业机械经营又上收为国营,机耕队的保养间数量减少了, 农业机械集中到公社农机站修理厂修理。1962年3月统计,全省有集体保养间295处,配有拆 装工具、零件清洗器具和卡尺、片规等...
第五节 专业修理户
1983年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一部分农民从农田生产中分离出来,从 事各 种行业的生产,农机专业修理户也应运而生。经营者多为退休的老技术工人,掌握某一项修 理技术的能工巧匠。他们有的走街窜巷,有偿服务于农机专业户之中,有的则定点设门市, 开展铆焊、补胎打气、充电、喷漆、钣金、电器调修、...
第二章 农机修理
黑龙江地区农村,长期用于农田生产的主要工具是以人、畜为动力的铁木结构旧式 农具 。这种农具构造简单,修理容易,随时随地可以修理。社会上尚未形成专门的修理服务部门 。人民政权建立后,先进的农业机械在农村得到推广使用,不仅机械数量增加,品种增多, 机械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需要提高修理技术水平,科学...
第一节 修理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和省内国营机械农场的经验,在农村推行了技术保养和 计划 预防修理制度。农业机器拖拉机站依据拖拉机的作业量和主燃油消耗量,编制农机具的保养 修理计划,由拖拉机站组织各机耕队实施。机械按规定的使用周期(修理间距),安排不同 种类的修理。农具的保养维修都在机耕队当地进行,由驾驶...
第二节 修理方法
一、修理方式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厅于1959年末曾提出:在修理企业中实行小组包修。企业根据修理任 务,组成若干包修组,由技术熟练的技工带领,吸收驾驶员、农具手参加,包干修理整台拖 拉机。从拆卸、清洗、检查、鉴定、补整、修理、调整、试运,自始至终都由这组工人去完 成。在企业内部推行“三定、三...
第三节 修理成本
一、修理工时 1952年,农机修理企业刚兴办,工具设备简陋,工艺规范不完善,各工种的技术工人少 ,多由驾驶人员随车入厂参加修理。各项修理尚没有时间定额。省农业机械厅设立了修理管 理部门后,对修理企业的各项工艺的完成时间,进行实测和标定,并参考苏联相应拖拉机修 理工时定额,于1961年颁发...
第四节 修理数量
黑龙江省农村到1957年时,有724台拖拉机,年需大修的250台左右,送往3处省属 修理厂 去修,其余进行中、小修理,由各拖拉机站的修理间来完成。这一时期,由于机械数量和修 理能力基本相当,修理任务可以按时完成。 1958—1961年,社、队自营农业机械时期,全省的修理能力得到扩大,地、...
第五节 旧件修复
黑龙江省从1952年建设第1个站属农机修理厂时,就开展增产节约,修旧利废,变 废为宝 的活动。把修理中换下来的旧件,经过修复,利用其残余价值,再装机使用,不仅能有效地 缓冲配件供应紧张,保证修理任务顺利完成,还可降低修理成本,节约原材料,为国家创造 财富,增加企业效益。 1960年2月,...
第三章 产品制造
50年代,黑龙江省农机修理企业刚刚起步,企业的主要生产任务是修理拖拉机,不 承担 社会农机产品的制造任务,只是在修理业务中,缺少非统销配件时,才安排些零星自配件制 造任务。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国家明确提出农机修理企业生产指导方针为“以修为主、 修造结合”以后,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转发了农机配...
«
1
2
...
3400
3401
3402
3403
3404
3405
3406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