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生产经营规模迅猛扩大
第三节 生产经营规模迅猛扩大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团 1968年至1971年,北京、上海、天津、航州、温州、哈尔滨、鹤岗、佳木斯、萝北等大、中、小城市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号召,分期分批来垦区落户,九团共接收城市知识青年6,443人,其中北京875...
第四节 兵团时期九团经济局面
第四节 兵团时期九团经济局面经济状况日益恶化 九团组建前,绥滨农场的经济状况是很好的。从1965年到1968年连续4年盈利,1967年达到最高峰,盈利354.7万元,4年盈利总额为710.7万元,1968年农场在银行存款360多万元。九团组建后,前期由于受“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影响,执行了...
第一节 农场体制的复恢和改制
第五章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宝泉岭管理局时期(1977年—1985年)第一节 农场体制的复恢和改制1975年中共中央第347号文件同意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1976年2月25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在佳木斯成立,同时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和省国营农场管理局。 1977年1月,九团撤消,恢复农场...
第二节 管理局时期的农业学大寨运动
第二节 管理局时期的农业学大寨运动1977年2月,绥滨农场党委继九团党委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了全场第三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参加人数550人,会上表彰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发给15、11、13,14、19、20、22等生产队锦旗各一面。1978年3月,农场党委召开了全场第四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参加...
第三节 拨乱反正、平反三案
第五章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宝泉岭管理局时期(1977年-1985年)第三节 拨乱反正、平反三案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农场的形势随着全国的形势迅速好转。在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下,场党委领导全场干部、职工、家属开展了揭批“四人帮”的...
第四节 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四节 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纠正“左”的错误重新确定正确路线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变,是我国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上级党委的指示,绥滨农场党委于1979年9...
第五节 贯彻十二大精神
第五节 贯彻十二大精神管局企业整顿蹲点工作组进驻农场 为贯彻十二大精神和总局的有关指示,1983年3月,宝泉岭管理局企业整顿蹲点工作组,受宝泉岭管理局党委的委派,在管局文教处副处长车延奎和二九○农场副场长贾乐康的带领下一行13人进驻绥滨农场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协助农场党委发动和依靠农场广大干部和...
第六节 全面改革农场经济体制
第六节 全面改革农场经济体制召开农场工作会议 1984年11月23日,召开农场工作会议,参加人员有机关全体,各生产队长,支部书记,会计。会议主要内容是: 一、讨论农场1985年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兴办家庭农场、牧场的方案;生产队改为服务站,宣布新任站长,书记名单。二、传达变价出售农机具,变价...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四编 经济第一章 农业第一节 机构沿革1948年,场设立生产股,股长徐经荣,副股长于富。 1951年,生产股改为生产科,副科长徐经荣。 1953年,生产科改为生产办公室,主任兼场长助理高飞 1954年,生产科科长高飞、副科长马士信。 1955年,设生产办公室,主任郭振江、副...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耕种面积 1948—1950年,农业生产全部靠人畜力,耕地面积扩大迟缓,只达8,205~8,265亩,播种面积也很小,为7,770—8,250亩。 1951年开始了机械开荒和播种,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扩大速度较快,1951年末,耕地面积达13,920亩,1955年末,耕地面积突破1...
第三节 栽培
第一章 农业第三节 栽培轮作换茬 建场初期,生荒地多,换茬方式主要是采取头荒地,二荒地种大豆,三荒地以后种小麦和玉米等其他作物。 1952—1958年,小麦比例明显扩大,1959年大豆比例猛增,1960—1961年又提倡多种玉米,发展畜牧业。由于种植比例不稳,作物布局不合理,不断开垦荒地等原因...
第四节 种子
第一章 农业第四节 种子品种演变 1958年后,小麦主要选用抗赤霉病,杆高,口紧不落粒,不易穗发芽的品种。主要有甘肃96,秃布齐,合作2号,合作6号,合作5号(早);大豆主要品种有荆山璞,满仓金、黑龙江41(极早):玉米主要品种有黄金塔、白头霜。 1962~1965年,小麦主要选用耐密植,抗...
第五节 肥料
第五节 肥料肥料种类 50年代初期,全部是有机肥,包括人粪尿,施肥、堆肥、沤肥、薰肥、碳土、草木灰等。 50年代中期,开始少量施用化肥,肥料种类;磷肥主要有粉状过石(过磷酸钙),含磷14—16%;氮肥主要是硫酸铵,含氮21%。 60年代初期,随着土壤有机质的逐渐减少,化肥的增产效果越来越明显...
第六节 土壤
第六节 土壤土壤普查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1966年,东北农垦总局设计院李久兰等人与农场农业技术员共同合作,对农场进行了全面的土壤普查,并绘制了全场土壤分类图。 1974~1975年又进行了一次全场性的土壤普查。1981年春至 1982年底,用两年时间对全场耕地土壤进行了全面的养分普查。...
第七节 灭草
第七节 灭草杂草种类 农田杂草与作物竞争水、肥、气、热等,直接恶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农场有危害的杂草有数十种,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有十余种。一般旱年及岗平地以灰菜、红蓼、狗尾草、野苋、稗草、刺菜等为主;涝年和低平地以稗草、鬼针、柳蒿、问荆等居多;根系强大的苣荧莱、苍耳、鸭趾草(兰花莱)等,在不同地...
«
1
2
...
6821
6822
6823
6824
6825
6826
6827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