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四节 砖厂
第四节 砖厂 1973年在反修营建立砖厂,由张会山出任厂长。当时规模很小,机械力量也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当时的基本建设的需要。1977年,前锋农场组建后,在反修营建的砖厂未动,又在距离新建场部南部2.5 公里处(后水利队)新建一个砖厂,称南转厂。主要负责生产红砖供应场区建设。该砖厂厂长由张会山担任,...
第五节 修理厂
第五节 修理厂 农场修理厂的前身是1971年之前反修营二连的一个修理排,陈志迁任排长,主要任务是农机具一般性的修理工作。1971年,反修营党委把二连的修理排搬迁到营部并扩编为修理所,陈志迁担任所长,在编职工23人,指导员是李桂荣。1972年卞德民担任指导员,修理所的厂房面积是360平方米,主要是一...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八章 建筑第一节 机构沿革 反修营建点后的第二年(1969)组建基建连,陈景夫任连长。主要任务是营部的办公室和职工住房等建设。1971年王延芹任连长。1977年农场组建后,成立基建办。1979年,改名为基建科,宋新芒任基建办和基建科负责人。1977年,在反修营基建连的基础上改编为工程队,由武明洲...
第二节 工程队与建筑工程
第二节 工程队与建筑工程 1977年组建工程队,当年在册职工91人,大部分是知青,技术工人很缺,农场的主要建筑都由该工程队完成。当年工程队完成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其中较大的工程是农场机关招待所1160平方米。到1979年,工程队已发展213人,大部分技工都在1~2级,4级以上只有1名,木工27...
第三节 建筑队伍
第三节 建筑队伍 建场时工程队在册职工91人,在工人当中有1958年转业的官兵,山东支边青年和城市知青,还有老职工子弟和投亲靠友的青年技术工人,大部分是老场调来的。在青年中都是边干边学的学徒工。年龄大部分都在18~25岁之间,30岁以上的工人很少。文化程度一般都是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真正初中和高...
第一节 机构沿革与概况
第九章 电力第一节 机构沿革与概况 1968年12月反修营建点时还没有照明电。反修营党委根据生产和居民用电的需要,于1970年春季决定盖一栋150 平方米的发电车间(人们称作“座机房”),配2 台50千伏安发电机组,保证修理和照明。该发电车间由营修理所统一管理。徐广伦和吴洪礼任正、副车间主任,配4...
第二节 电力分布与使用
第二节 电力分布与使用 1968年12月反修营建点至1977年前锋农场组建,这个阶段电力来源主要靠柴油发电机来维持工农业简单再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营部地区的电源主要通过发电车间的50千伏安低压输出给营区各生产单位和居民用电,各生产连队都是根据生产情况和居民用电量采用20~40千伏安柴油发电机组发电...
第三节 电力管理
第三节 电力管理 组建发电车间至今,供电局(供电站、变电所)始终按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电部电业安全规程》、《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和《黑龙江省电业管理局架空配电线路规程》等要求进行电力管理。1983年和1989年,变电所根据农场实际情况先后两次制定了《发电机组运行保养规程》和《前锋农场变电所现场运...
第四节 变电所
第四节 变电所 1983年初,农场决定建立35千伏变电所,农场投资27万元在场部西南侧(现职工医院隔路对面)由本场工程队具体负责施工,由基建科设计,当年7 月完工近300 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变电所,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年末完工了胜利农场至前锋农场27公里的35千伏的高压线的架设任务。新建的变电...
第五节 队伍及队伍培训
第五节 队伍及队伍培训队伍 变电所初期的职工22人,其中管理人员5 人,女职工4 人,男职工18人,党员6人,团员4人,分别占职工总数23%、20%。职工文化结构中专以上文化有4 人,初中16人,小学文化2人。大部分都在30岁以下。由于农场生产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随之也在不断增加,人们生产、生活...
第六节 安全生产
第六节 安全生产 建场以来,供电站———变电所———供电局都把安全生产放在日常工作的首位,每届领导班子都坚持“安全第一、常抓不懈、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1985年针对企业的性质做到安全生产有人抓、有人管,供电局的主管局长、书记是第一安全责任人。并成立了安全生产...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十章 公路交通第一节 机构沿革 农场公路站的前身是反修营的修路连,始建于1974年。修路连首任连长孙明,指导员韩金生。修路连成立不长时间,到1975年末就撤销了行政编制。农场组建后,1980年根据上级要求成立公路站,业务隶属于管局交通局,行政隶属于农场。首任公路站站长郜江,书记徐崇祺。当时在编人...
第二节 公路建设
第二节 公路建设 一、公路 建场之前,没有便路可通,本地区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都受到一定影响。1977年农场组建后,当时的路只有反修营至新建场部到胜利农场的一条跨农场主干线路。截止2000年,场内公路东西南北联结的主要生产队如下: 一队:该队是原反修营营部所在地。一队至新建场部路线主要是经过三...
第三节 货运
第三节 货运 1968年12月组建反修营,到1972年这个时期的运输工具只是马车、马爬犁、链轨拖拉机牵引的木爬犁和三辆轮式拖拉机(苏制的油特兹2 台和铁牛55型1 台)。1973年反修营独立后,组建汽车连,当时只有4台破旧的汽车,8名职工,负责人是姚方云。由于当时道路的质量很差及车辆少、旧等原因,...
第四节 客运
第四节 客运 农场于1978年成立客运站,位置在汽车队院内,当时只配有一台客车,每天往返于场部至建三江一次。由于建场初期的道路条件较差,特别冬季风雪封道多数时间是用推土机推雪在前面开路,客车随后,有时保证不了一天往返一趟。1980年以后,道路条件逐渐好转,基本保证每天的客车正常往返建三江。二道河、...
«
1
2
...
7424
7425
7426
7427
7428
7429
7430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