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七节 种植比例调整
第七节 种植比例调整 1985年之前,农作物种植基本以小麦、大豆为主,每年一般都以小麦种植多一些,个别年份春季涝雨水大,大豆播种面积就比小麦多一些。 1985年,农场开始提出了调整农作物种植比例,原则是压缩小麦、稳定大豆、扩大玉米和水稻的种植比例。当年播种小麦60000亩,大豆播种80000亩,...
第八节 肥料
第八节 肥料 1969~1977年间,上级没有肥料分配给农场,所以每年都是白种下地。1978年,才开始分配一些过石,但数量较少。由于过石呈面状,播种时播不进去只好撒在地里,有的干脆放在场院里成了真正的“过时(石)了”。1980年以后,管局才开始陆续分配一些化肥,三料过石、磷酸二铵、尿素等。磷肥和二...
第九节 种子
第九节 种子 一、机构沿革 1983年,农场成立良种站,位置在场部的东侧1公里处的路南。负责全场的种子管理与繁殖工作,当时良种站站长李长彦、技术员宋培欣。1984年,宋培欣担任九队队长,良种站改为第九生产队。1984~1992年全场的种子管理与供应、繁殖等工作一直由农业科管理,科里内设2名化验员...
第十节 植保
第十节 植保一、建场以来主要农作物曾发生的主要病虫害 小麦 病害有赤霉病、根腐病、黑秸病……虫害有粘虫、蚜虫、黄条跳甲芽等。 大豆 病害有灰斑病、根腐病、叶斑病……虫害有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草地螟、潜根蝇等。 玉米 主要病虫害有黑粉病、丝黑穗病。 主要虫害有玉米螟、粘虫。 水稻 ...
第十一节 新技术应用
第十一节 新技术应用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1986年开始引进推广旱育稀植新技术,由于育苗过程中有些技术环节没有达到标准要求,而且插秧时间偏晚,没有发挥其增产效果。经抽样调查,虽然插秧水稻产量略比漫撒产量高一些,但经济效益相近,因此,1987~1988年水稻旱育稀植面积发展不快,两年累计面积只有近千...
第十二节 农业科技
第十二节 农业科技 一、机构沿革 农场于1984年春,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委),并同时成立科技协会。1986年,农场成立科技科,由孙恩永任科长,1993年,由韩殿柱任科长。 二、科技大会 1984年4月13日,农场在机关会议室召开第一届科技大会,参加会议代表53人,大会由副场长胡俭...
第十三节 经济作物
第十三节 经济作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垦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场在种植业结构上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在效益上作文章,在经济作物上找突破口。特别在1991年建立种子公司后,1997年又实行种子产业化管理,实施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策略。其经济作物品种主要有:红小豆、白瓜籽、芸...
第十四节 自然灾害
第十四节 自然灾害 农业生产与自然的因素有着十分密切关系。建场以来影响农作物生长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涝、旱、风、低温、寡照、雹、早霜,涝灾是农业最为突出的灾害。年降水量达到平均值550毫米即呈现小涝。据统计,1~2年就有一次小涝,十年就有一次大涝,有春涝也有秋涝,一般以秋涝为主,常年是一年秋雨涝两年...
第十五节 技术队伍
第十五节 技术队伍 1969~1984年,农业技术队伍人员比较少,只有大的生产队配备了技术员,一部分中、小型生产队都是由农业或机务副队长兼职。1985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种田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农场和各家庭农场通过各种渠道培养技术人员,农业技术队伍也随之不断扩大。每个生产...
第十六节 农业气象
第十六节 农业气象气象站概况 农场气象站建于1977年,隶属农业科,负责场内区域的气象观测。初建时期条件差,测量仪器缺,一般只能记测降雨等项目。 初期,站配备气象工作人员顾效东、张士军两个。1980~2000年,先后在气象站工作的有8人。 随着农场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力量增加,气象站所需的各种...
第十七节 农业综合项目
第十七节 农业综合项目 从1968年建场到1987年,用19年时间完成了农业第一次开发。 农场是在1988年开始进行二次开发的。根据现有土地状况,农场首先确定了以中低田改造为重点,进一步发展农业。在水利、农业、林业、技术推广等方面采取有利的综合治理措施,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项目和以畜牧业为龙头的...
第十八节 水稻
第十八节 水稻 农场于1984年开始试种寒地水稻,当时全场没有人懂得水稻种植技术,经农场党委研究决定外引人才。从方正县等地引进朝鲜族有种水稻经验的稻农10余人,由农场原农业技术员朝鲜族青年金成果负责水稻种植,副书记韩波主抓此项工作。当年试种300亩,因当年的气温、技术、品种等主客观因素产量只有2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章 农机第一节 机构沿革 1976年以前的兵团反修营时期,一名营领导负责农机工作,编制是2~3人,一名机务参谋,连队设1名机务排长负责全连的机务工作。 1977年建场后,农场设机务科,编制3人,机务副科长1人,科员2人。 1985年以后,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到“两自”时期,为了加大对职工家...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农机事业随着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体制的变化,先后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68~1976年)兵团反修营阶段 1968年12月,由原二师先后带来农用履带式拖拉机5 台,胶轮拖拉机3 台、联合收获机3台,开始起家。这个阶段机务工作特点是:当时主要任务是开荒,条件艰苦,...
第三节 农机更新
第三节 农机更新 兵团时期(1968~1976年),农场初期农机设备都是原二师带来的。到1976年已达到140台件,其中履带式拖拉机23台,收获机20台,担负着全营耕地面积6.9 万亩耕种收获任务,平均每台拖拉机担负耕地面积3000亩,收获机每台担负3689亩。 农场初建时期(1977~1984...
«
1
2
...
7421
7422
7423
7424
7425
7426
7427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