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广播转播台
第三节 广播转播台 第三节 广播转播台 一、牡丹江转播台 1951年 1月,经中央广播事业局批准,松江省台在原牡丹江广播电台发射台址成立牡丹江转播台。省台拨给功率100瓦的发射机1台。转播中央台和松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
章下序
第三章 电视章下序 牡丹江市的电视始于1960年8月,到1961年7月初步建成牡丹江电视台并开始试播。时市内只有10几部黑白电视机。开始时,电视台每周试播 1次,播放图片新闻和电影。到1962年,因国民经济调整下马停办。1966年 2月开始第二次筹建电视台,主要是办教育电视。在紧张筹备时...
第一节 牡丹江电视台
第一节 牡丹江电视台 第一节 牡丹江电视台 一、机构·队伍 牡丹江电视台在两起两落和三番筹建中,都是由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具体承办的。人员、技术设备均从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借调;编制、经费均包括在广播事业局、广播电台之中。19...
第二节 电视转播台
第二节 电视转播台 第二节 电视转播台 一、八○四台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八○四台。设在海林县三道河子乡与林口交界的大锅盔山颠。办公室设在山下,与林场毗邻。1971年 4月由省广播事业局投资兴建,1973年7月1日竣工,隶...
附:驻牡丹江市新闻机构
附:驻牡丹江市新闻机构 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驻牡丹江记者站 1982年建站。由本市出人、出工资、出办公室,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负责业务指导。由新华分社派人兼站长,本市配记者2人。任务是采访本地新闻向新华社提供稿件。 《黑龙江日报》驻牡丹江记者站 1...
章下序
第四章 出版章下序 1976年 3月成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朝鲜文编译室,为牡丹江历史上最早的出版机构,也是黑龙江省唯一的编辑出版朝鲜文图书的出版部门。其业务工作归省出版社,组织和人事归牡丹江地委,实行双重领导。建室初期,边抽调人员、边组建机构、边出版部分图书。 随着朝鲜文图书出版事业的扩...
第一节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第一节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第一节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一、机构·队伍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的前身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朝鲜文编译室,1976年3月1日创建。编制15人,设正副主任各 1人,编审科8人,秘书科5人。1978年...
第二节 刊物
第二节 刊物 第二节 刊 物 1970年始,牡丹江市有关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经有关部门批准,出版定期或不定期刊物、杂志。截止1985年,有《牡丹江科技》(季刊)、《牡丹江工运》(月刊)、《牡丹江》( 文学双月刊 )等13种。它们对本系统本部门交流情况...
概述
第二十七编 卫生概述概述 牡丹江市解放前有医院满赤、满铁、市立三大家,中、西医诊所、企事业和私立小型医院百余家,产院20家,共有病床 1 200多张。比较大的医院均受日本人控制,医务骨干也大部分是日本人。这些医疗设施主要为日本人和伪满官吏服务。广大劳动民众贫病交加,很少有钱医治。天花、霍乱等传染...
章下序
第一章 卫生防疫章下序 解放前,伪市公署设卫生防疫机构只为统治阶级服务,防治条件很差,每年传染病仍不断流行。据伪牡丹江省公报记载:1936年市区共发生赤痢、天花、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回归热和麻疹等传染病206例,死亡16人,病死率达7.77%。 解放后,市政府积极发展卫生保健事业...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一、天 花 清末民初,开始接种牛痘预防天花。东北沦陷时期每年也种痘,由于接种面小,未能控制天花流行。解放后,本市1946年继续种牛痘。1950年11月25日开始培训种痘员400人,...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一、碘缺乏病 本市为碘缺乏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区。1959年普查发现地方甲状腺肿病3 000 例,当时投碘糖丸治疗,持续 2年。1979年,根据国务院批转《食盐加碘防治地方性甲...
第三节 职业病防治
第三节 职业病防治 第三节 职业病防治 一、尘肺防治 解放以来,一些工厂忽视粉尘污染。据1959年普查,有粉尘作业的工厂90个,接触粉尘工人23 250人。同年,开始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25例水泥尘肺,未见效。机车工厂诊...
第四节 食品卫生
第四节 食品卫生 第四节 食品卫生 1960年卫生部、商业部联合颁布《食品加工、销售、饮食卫生五四制》后,本市开始分期分批培训行业人员。在饮食行业中宣传贯彻食品卫生“五四制”,开展经常性检查、评比活动。同年,在省卫生防疫站协助下,对地产小麦赤霉病和进口...
章下序
第二章 医疗章下序 牡丹江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有中医开设中药铺坐堂行医,1928年 (民国17年) 有西医(1名俄罗斯人)开安埠疗病院,这是牡丹江中西医的开端。1935年以后, 医疗事业发展较快。官办医院医疗设备和医术也比较先进。解放初期,新建几家公立医院,设备简陋,人才缺乏。内科...
«
1
2
...
8780
8781
8782
8783
8784
8785
8786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