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基层政权
第二节 基层政权 一、保甲制度 鸡西地区的基层组织是从保甲制开始的。1726年(清雍正四年)对保甲组织作了明确规定:10户立1牌,设牌头;10牌立1甲,设甲头;10甲立1保,设保正。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鸡西地区为蜜山府第六区西乡第五保一鸡冠山保。下辖北大甸子、张家街、黄泥河子、鸡冠山、...
第一节 优待抚恤
第二章 优抚安置第一节 优待抚恤 一、烈士褒扬 1950年,鸡西县政府对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进行登记,松江省民政厅为鸡西县的51位烈士颁发革命烈士证书。同年,在平阳镇中村原烈士牺牲地修建平阳镇烈士纪念碑,碑高3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苏怀田、田宝贵等36位烈士。在新华...
第二节 拥军优属
第二节 拥军优属 1946—1949年8月,鸡宁县政府规定,土地改革分胜利果实,烈军属比其它群众多分1份;分房分地、农业贷款等从优从好。区、村政府除发优待补助费、抚恤粮、残废粮和优待粮,组织包耕户(组)外,还为缺乏劳动力的烈军属拉柴、挑水、修缮房屋,解除前方战士的后顾之忧。1950年7月,县政府为...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一、安置机构 1950年12月,县政府成立复员委员会。1951年6月,复员委员会日常工作移交武装部。1952年2月,成立鸡西县复员转业军人建设委员会。1958年,撤销市复员转业军人建设委员会,成立鸡西市退伍军人安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84年10月,市安置办与市民政...
第一节 灾害救济
第三章 社会救济第一节 灾害救济 1932年、1943年,鸡西地区发生2次大水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仅1943年8月,穆棱河河水泛滥,鸡西地区有350人被淹死。其中,丰安村淹死50人,近700公顷成熟的庄稼被毁掉,无数的禽畜被洪水冲走,房屋倒塌,灾民背井离乡。 1952年,鸡西县大旱,...
第二节 城镇孤老残、困难户救济
第二节 城镇孤老残、困难户救济 1951年12月19日,县政府发出义务募集救济款、物的指示,仅半个月时间,工商界和农村捐款196281元(东北流通券),粮食28700公斤,临时救济城镇贫民中孤老残和特殊困难户。1952年,县政府给社会上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孤老残幼(76户...
第三节 退职老弱残救济
第三节 退职老弱残救济 1961年11月起,在市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精简职工中,产生新的社会救济对象。1965年,市民政局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接收符合救济条件的退职老弱残职工110人。除按月工资40%发给救济费外,还对无劳动能力和无其它生活收入的(38户)181人补助1029元,每人平...
第四节 农村救济
第四节 农村救济 1946—1951年,县政府对农村老弱残幼、无劳力或劳力少的农户,发给一定数量的口粮和救济款。1952年4月,县政府为230户困难户发皮粮26400公斤,解决特困户度过饥荒。 1957年,鸡西市遭受特大水灾,农村救济户增加。市人委及时下拨救济款57231元,救济重灾队的(282...
第五节 生产自救与扶贫
第五节 生产自救与扶贫 1951年7月,县政府组织城市中60名烈军属和部分城市贫民,制做军衣等搞生产自救,减轻国家负担。1958年,市民政科组织800余人兴办福利厂、队,有70%的贫困户、救济户进福利厂、队参加生产。恒山、滴道等区除组织男劳力参加工业生产外,还扶持家庭妇女从事代销冰棍、食品、蔬菜、...
第一节 社会福利事业
第四章 福利事业第一节 社会福利事业 一、城市社会孤老收养 1949—1956年,鸡西县先后兴办城镇敬老院4所,收养社会孤老39人。1957年,城镇敬老院的日常经费改由社会福利生产利润支出,每人每月生活费标准7.5元。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各公社均办起敬老院。1960年,市民政部门成立残老教...
第二节 残疾人与福利生产
第二节 残疾人与福利生产 一、残疾人事业 1958年,鸡西市有各类成年残疾人423人。1959年6月,组建市盲人聋哑人协会筹委会,副市长侯越任主任,副主任由民政、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领导担任,委员有工会、共青团、妇联、体委、医院等部门负责人和残疾人代表。7月,鸡西市第一届盲人聋哑人代表大会召开...
第三节 收容遣送
第三节 收容遣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组织力量,对流浪人口进行救济、安置、收容、教育和遣返原籍。 1953年,山东、河北、热河、吉林等省千余受灾农民到鸡西矿区谋职业。11月24日,县政府发出“动员与遣送外地流入农民回乡”的指示,及时对这些人进行收容、教育、遣送。1956年,县民政科与...
概述
第三十四编 教育概述 鸡西地区早期办教育,始于20年代初个人办的私塾。1927年,梨树镇建第一所公办小学,后来黄泥河子、城子河又陆续兴办2所小学。1934年,鸡西地区较大村镇办国民优级学校,一般村屯办国民学校。 1946年,鸡宁县政府成立后,致力于肃清敌伪奴化教育思想,使教育服务于新民主主义的政...
第一节 机构
第一章 教育管理第一节 机构 一、政府教育机构 1946年5月,鸡宁县政府设教育科。1952年7月,教育科改为文教科,负责管理全县文化教育工作。 1957年,经中共黑龙江省委批准,设鸡西市文教局,王敬煊任局长,王兆贵任副局长。1958年12月,市教育局从文教局中分出与矿务局教育处合并,统称鸡西...
第二节 办学形式
第二节 办学形式 一、国家办学 1928年,鸡西地区有公办小学3所。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时,全县有公办小学52所。1952年,鸡西县创办鸡西城子河中学(今市二中校址),在校生477人。1956年2月,县政府接管企办学校14所,全县中小学完全变成国家办学的单一形式。1959年,又恢...
«
1
2
...
9084
9085
9086
9087
9088
9089
9090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