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针织
第三节 针织 1989年,市区计有针织品生产企业8家,工业总产值6 466万元。主要企业有: 佳木斯针织厂 建于1958年,初期固定资产20万元,设备72台。产品主要有卫生衫裤、棉毛衫裤、汗衫背心三类。至1961年,产量总计1 152万打,利润 49万元。1962—1964年,工厂一度关停,19...
第五章 造纸工业
第五章 造纸工业 佳木斯造纸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50年,市区仅有一户年产土纸10吨的东风造纸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全国和亚洲最大的综合制浆造纸企业——佳木斯造纸厂于1957年建成投产。从此,造纸工业成为佳木斯最大的工业企业和全国工业用纸的生产基地。与此同时,...
第一节 生产企业
第一节 生产企业 佳木斯造纸厂 1953年开始兴建,包括铜网厂,国家投资 1.26亿元。为苏联援助我国156项工程中的 2项。1957年11月建成,经国家验收正式投产。定名国营佳木斯综合制浆造纸厂,为轻工业部直属企业。1969年,工厂更名为佳木斯造纸厂,划归黑龙江省轻工业厅领导。工厂占地面积174...
第二节 主要产品
第二节 主要产品 工业用纸 主产厂家为佳木斯造纸厂,设计时以鱼鳞松为制浆主要原材料。因资源缺乏,1957年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改用红松制浆,后由于红、白松原料亦逐渐短缺,又试验以部分落叶松代替。1965年后,全部采用落叶松生产包装工业用纸,仅用部分红松生产电气工业和军事工业用纸。为建立稳定的原料基...
第三节 综合利用
第三节 综合利用 佳木斯造纸厂在投产时,即设有碱回收和松节油等副产品回收利用系统。但因设备落后,回收利用率较低。1964年,碱回收率为76.6%,是投产后回收率最高的年分,全年仍补充烧碱0.8万吨。1974年,碱回收率下降到 63.4%。80年代以来,采取一系列技术革新和改造措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第四节 “三废”治理
第四节 “三废”治理 废 水 佳木斯造纸厂每天排入松花江污水达20万吨,严重污染江水。东风造纸厂1982年前自制纸浆造纸,每天往松花江排废水 6 000多吨。为治理污水保护环境,各厂都采取措施,突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佳木斯造纸厂重点提高碱回收率,先后投资 2 907万元,建成预挂式白泥过滤机,2...
第五节 经济效益
第五节 经济效益 造纸工业是佳木斯市的支柱产业,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市区工业的40%和20%左右。佳木斯造纸厂50年代后期年均产值1.4亿元,利润3 500万元。60年代受国民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影响,效益下滑,年均产值和利润分别比50年代投产前三年水平下降30%和20%。70年代略有回升,198...
第六章 建筑材料工业
第六章 建筑材料工业 清末,佳木斯始有烧制石灰和青砖青瓦的窑业。随着城镇发展,房屋建筑增多,砖瓦工业随之兴起。沦陷时期,日伪政权大量修建兵营、仓库和军事设施,又刺激建材行业的发展。1935年有民营土砖窑36家,手工制瓦业1家和日本人开办的窑业组合。1940 年后,砖瓦窑业被日本人经营的5个砖瓦厂垄...
第一节 水泥
第一节 水泥 佳木斯水泥厂 全民所有制企业。1958年始建,1959年10月投产,年生产水泥 1万吨左右。主要设备有Φ2.5m×10m普通立窑2座、球磨机3台、鼓风机2台、粉碎机1台、铁路专用线1条,地下深井供水。因设备不配套,原料供应不足,产量低,质量不稳,经营亏损,于1961年一度关停。196...
第二节 红砖
第二节 红砖 清末民初,民间砖窑兴起,在洋草川、一棵松、蒙古力和八家子等地,相继建起36家砖窑。沧陷时期,日伪政权实行煤炭配给制度,迫使民间窑业相继倒闭。由日本人经营的松茂洋行等5家砖瓦厂垄断生产。同时将传统的青砖改为一次烧成的红砖。5家砖瓦厂各有20几处窑地,每处有中国工人10数人,日本掌柜坐享...
第三节 粘土瓦 石灰
第三节 粘土瓦 石灰 粘土瓦 清末始有民间焙烧粘土瓦的土窑。30年代以后,小青瓦开始改成粘土瓦。但生产规模小,时有间歇。1958年利用地方粘土资源优势,在四丰山北麓平吊屯新建国营粘土瓦厂,粘土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按年产250万片计算,可供生产50年以上。交通、水电条件较好。1960年修建一座155...
第四节 水泥制品
第四节 水泥制品 水泥瓦 1935年,袁庆孚等人合伙开办信记瓦厂,年产水泥瓦18万片,产品由日本建筑商包销。其后开办的东兴瓦厂、道德会小瓦厂,皆因经营状况不佳,不久即停业。1943年信记瓦厂拥有手工制瓦机12台,从业人员30人,年产水泥瓦70~80万片及少量水泥管。东北解放后,1947年 8月,市...
第五节 玻璃
第五节 玻璃 民国时期,曾有富民、吉大两户私营玻璃作坊,制作瓶、杯、灯具等日用器皿。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私营胜利玻璃厂开业,以再生玻璃生产粗制器皿。1955年濒临倒闭,在市政府扶助下勉强维持生产,并改名为光华玻璃厂。1956年公私合营,改称佳木斯玻璃厂。但由于二次迁厂,加之技术装备差,产品质...
第六节 砂石
第六节 砂石 早期,民间建筑用砂石多为自采自用。城镇工商户所需,则向农户定购。日伪统治时期,军政机关所用的砂石,以强抓劳工开采或向民间摊派,付给极少费用。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 9月成立国营佳木斯砂石厂,开采工程用砂石材料。1956年开采场点增加到10余处。1961年因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砂石...
第七章 化学工业
第七章 化学工业 40年代始有橡胶轮胎修补业,50年代增至10余户。1954年组成补带合作小组,1958年扩建为胜利橡胶制品厂,由单纯修补业开始转向生产橡胶杂件、农用三角带和播种胶管等。同时,国家投资建成佳木斯工农化工厂和佳木斯化工厂,生产六六六农药和盐酸、烧碱等,成为化学工业的基础。60年代后,...
«
1
2
...
9240
9241
9242
9243
9244
9245
9246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