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国家审计监督
第二节 国家审计监督 1983年,市审计局开始试审工作。随即逐年扩大到对工商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税务金融部门、基本建设项目专项案件和对专项基金的审计,开展审计调查。使审计成为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促进改革开放和廉政建设的有力的综合监督。 对工商企业的审计 开展的主要内容有: 对工商企...
第三节 社会审计监督
第三节 社会审计监督 1987年5月,佳木斯市审计事务所成立,8月郊区审计事务所成立。担负社会审计咨询和监督,接受审计局委托对集体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监督、经济评价、经济签证、审计咨询和对财务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等任务。对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审计监督 1987年,市审计局委托市审计事务所,对综合制浆造纸...
第四节 内部审计监督
第四节 内部审计监督 1984年初,根据国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若干规定》,开始在政府机关和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组建内部审计机构。至1989年共建立内部审计机构108个,配备审计人员195人。先后开展了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厂长(经理)离任审计、承包经营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财经纪律审计...
第五节 审计调查
第五节 审计调查 市审计局为了充分发挥其经济综合管理和监督职能,掌握和了解经济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取得工作的主动权,自1987年起每年都进行数次审计调查。1987年对行政事业单位往来占款数目过大、清欠不及时等问题的专题调查; 1988年对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情况等6项调查;1989年对商品...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第一节 管理机构 清末、民国年间和伪满时期,佳木斯计量器具无人管理,多种杂制并存,计量制度混乱。解放初期,旧杂制、市制混用,计量制度同内地亦未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佳木斯市度量衡检定所随之成立。1959年 6月,贯彻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以“米”制为基本的...
第二节 计量监督管理
第二节 计量监督管理 民国至伪满期间,计量器具混乱,量值标准不一,多种杂制并存。普特秤、俄尺、英尺、日尺等等一并使用。农村则以斗、石计量粮食。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1959年后,佳木斯市开始推行“米”制,废除旧杂制。1963年,市标准计量局编制《计量器具检定目录》,沿用到1975年。计量器具...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内部分企业为适应生产需要,陆续开展了标准化工作。但在作法和形式上缺乏条理性和规范化,只是企业标准化的雏型。1953年后,国家有关标准化的要求及技术法规陆续公布实施,开始步入标准化的进程。苏联援建的佳木斯综合制浆造纸厂、铜网厂,生产工艺、产品标准和管理标准均是套...
第四节 质量监督管理
第四节 质量监督管理 1978年以前,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主要是通过加强标准化管理,控制产品质量。1980年 4月,根据国务院关于由标准计量局负责管理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验工作的规定,市标准计量局成立质量监督科,质量监督工作正式起步。 产品质量监督 1980年对全市235家工业企业535种工业产品质量...
第九编 工业
第九编 工业 佳木斯工业是从手工业发展起来的。1910年(清宣统二年)起,随着小城镇的形成,陆续出现砖瓦窑、铁匠炉、木铺、皮铺、磨坊、酒坊、豆腐坊等手工业作坊。1925年(民国14年)已有22个行业、73户。1927年,德祥东火磨、景增源电灯厂建成,始有机器为动力的工业。至193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
第一节 工业结构
第一章 工业综述第一节 工业结构 所有制性质 80年代前,佳木斯工业有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体工业;80年代初开始办中外合资工业。 全民所有制 佳木斯的全民所有制国营工业,是在解放后建立起来的。1946年人民政权以接收敌伪财产为基础,开始建立公营工业。至1948年已有市级以上公营工业企业21...
第二节 管理体制
第二节 管理体制 管理机构 民国时期,佳木斯的工业手工业由桦川县商会管理。1937年末,佳木斯设市随之成立市商会,下设若干行业同业分会。1942年,伪市公署设置经济管理科,对工商企业进行行政管理,强化经济统制。 解放后,市政府先后设立财经科、工商科和合作指导委员会,分别管理市属公营企业、私营企业...
第三节 生产经营
第三节 生产经营 生产计划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中央和省属工业企业执行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下达的生产计划,市负责组织实施计划。市属企业除重点产品由中央各部和省下达指令性计划外,一般产品由市计划部门下达年度生产计划。市经委制定季、月生产计划,各工业局、公司和直属企业组织实施计划。198...
第四节 企业管理
第四节 企业管理 质量管理 50年代初,地方工业手工业产品质量主要靠人的感官经验和用简单的器具测定,尚无科学的检测手段和质量标准。1958年后,市工业主管部门和大型企业相继设立质量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质检人员,添置计量检测器具,进行比较简单的理化检验。60年代,质量管理仍未被重视,地方工业许多产品粗...
第五节 经济效益
第五节 经济效益 企业资产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定额流动资金,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划分的情况是: 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企业 各工业企业建立后,均相应建立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和核算制度。1952年共有固定资产原值 5 478万元,净值3 903万元,定额流动资金742万元。“一五”、“二五...
第六节 经济联合
第六节 经济联合 生产协作 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工业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逐步展开。市政府和工业主管部门根据各企业的生产需要,统一规划协调,建立协作网络。1957年共与省内外23个市县、47个单位建立产品配套、成品零件配套及物资、技术等方面的协作关系,涉及产品品种达71个。1958~196...
«
1
2
...
9238
9239
9240
9241
9242
9243
9244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