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洪涝
第二节 洪涝 梅里斯区境内历史上大涝灾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大雨,嫩江暴涨,田舍淹没无数,道光二年(1822年)大水,田禾仅收三成,宣统三年(1911年)5...
第三节 霜冻
第三节 霜冻 梅里斯区境内霜冻多发生在春秋雨季。春霜冻是5月25日以后出现的冻害;秋霜冻是9月25日以前出现的霜冻。1945年前,区内有文字记载的霜冻有6次,即是1746年、1806年、1817年、1919年、1922年仅有二三成年景。 1946年后,春霜冻出现6次,即1959年、1...
第四节 风雪
第四节 风雪 梅里斯区位于松嫩平原大风区,风沙危害十分严重,往往是大风和大雪同时并发,对农业生产危害甚重。 1957年12月18、19日降雪27.5毫...
第五节 冰雹
第五节 冰雹 区内历史上记载的雹灾有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在西北部,雨、雹同降,小如核桃,大如蛋。道光十一年(1831年)春旱、遭雹,欠收四、五成。 民国...
第六节 病虫
第六节 病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普人员进行调查研究,查明区内危害森林、草原、田禾主要害虫近百种,主要病害是小麦黑穗并紫斑病;大豆霜毒并疱襄线虫病;向日葵锈病和核菌病;甜菜褐斑病和根瘤病;瓜类炭疽并枯痿并白粉病(白毛);葡萄霜毒病,早期落叶并黑星玻这些菌病历年各季节时有发生,危害...
第一章 农业
第三编 经济第一章 农业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抗击沙俄入侵之后,为安置满汉官兵,清政府在齐齐哈尔附近设官庄旗屯,开始生产谷物,主要作物品种有黄稷子、小麦、燕麦。居住在这里的达斡尔族,旗屯官庄户以畜牧、渔猎为主,农业为辅。极...
第一节 土地
第一节 土地 一、土地开发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境内隋唐时期,室韦族于此游牧、渔猎。辽金时期,为契丹族放牧地,仅为强行迁移的汉族在此垦荒耕种。清朝初、中期,官府实行土地封禁政策,虽有少数流民入籍,多以采参、挖药、拣山货为生,土地仍未开发利用。咸丰十年(186...
第二节 生产关系
第二节 生产关系 一、封建土地制度 自清政府取消封禁政策以后,实行“移民实边”,对山东、河北及辽、吉垦荒流民实行奖励政策。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公布满、汉同等...
第三节 种植业
第三节 种植业 一、作物分布和结构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以前,嫩江两岸的村屯,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品种仅有稷子、乔麦、黍、粟等。齐齐哈尔建城后,卜奎城人口有所增加,近邻的村屯开始种植瓜、菜。菜园以白菜为主,其次是萝卜、土豆等...
第四节 农业机具
第四节 农业机具 一、传统农具 清初,梅里斯区域内地广人稀,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多以游牧、渔猎为生。农业生产粗犷,工具落后。清末,放垦后,山东、河北、辽宁等流民拥入,将一些...
第五节 水利
第五节 水利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位于嫩江西岸,地势低平,易受洪水侵袭。境内有一江(嫩江)三河(阿伦河、音河、二沟河)和44个较大的泡沼。由于江河变迁和风力作用,平原上多风积沙丘,十年九旱。从康熙23年(1684年)至公元1990...
第六节 畜牧
第六节 畜牧 一、畜牧沿革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境内,水草丰盛,发展畜牧业历史悠久。辽代为契丹二十部族放牧地。金代设群牧所(官办牧场)。元代是哈布图哈萨的封地。蒙古人...
第七节 林业
第七节 林业 本区地处松嫩平原西部,草原辽阔,至今尚有原始草原50余万亩。原始森林已戕害殆尽,仅存天然柳条通37 800余亩。稀疏可见稠李子、山杏、樱桃、桑椹等野果树。部分岗丘坡地,或村屯,幸存断枝秃顶山榆和越世纪老榆树已所剩无几...
第八节 副业
第八节 副业 一、编织 苇编 域内阿伦河、音河、二沟河低漫滩多沼泽湿地,盛产芦苇,苇编生产遍及各乡、村、屯。编苇芙、苇帘、苇草帽、苇篓等种类较...
第九节 渔业
第九节 渔业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境内有嫩江和音河、阿伦河、二沟河三大河流。大小泡沼40余处,自然水域总面积10万余亩,水产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条件优越。自然捕捞历史悠久,早在清代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就以渔猎为主,常年进行原始捕...
«
1
2
...
12133
12134
12135
12136
12137
12138
12139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