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六节 种子
第六节 种子 伪满时期,明水县的作物品种均属当地的农家品种,育成品种很少。当时的品种单一,产量偏低,抗病性差,但多具有早熟的特点。用种多靠自留自选的方法。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建国后。那时各种主要作物的品种是:小麦有大青芒、小红芒;大豆有小金黄、大白眉、铁荚青;高粱有小红壳、歪脖张、大蛇眼;玉米有火...
第七节 农田基本建设
第七节 农田基本建设 明水县东部丘陵漫岗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保水能力差,土壤肥力逐年减退。西部低洼平原盐碱地区,部分地块雨季积水排不出。一般土地耕层浅,春风大易干旱。总的自然特点是春旱秋涝,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农田基本建设特别重视,1975年春组织全县人民搞以改土、积肥为...
章下序
第四章 林业章下序 明水县是个无林地区,农民需用木材得从外地调入。解放前,仅部分低洼地段或沟边壕沿栽种些柳条。伪康德2年(1935年),县城设置有1公顷土地的苗圃,开始引入各种树种,进行人工造林,重点美化路旁。建国后,党和政府不断发动群众进行人工造林,并认真贯彻造林政策和“全民办林业”的方针,...
第一节 林木种类
第一节 林木种类 明水县树种逐年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既有用材林,又有经济林;既有防护林,又有薪炭林(灌木柳)。主要树种有杨树、白皮柳和白榆以及落叶松、樟子松、鱼鳞松等。尤以杨树为多,品种有小×黑、小青×黑、白城二号、美×青、大青杨、小青杨、中东杨、北京 605、沙兰杨。阔叶树种中还有黄菠罗、核桃...
第二节 植树造林
第二节 植树造林 民国时期,县境内东部丘陵地区,仅有零星的的柞、榆、榛、山里红、山丁子等天然次生林,东部沟河两岸和中西部低洼地区均有人工栽植和星散簇生的灌木柳。村屯前后有栽植的杨、榆、柳等。 伪满时期,县城主要街道两旁和公路两侧有人工栽植的杨、柳、榆等风景林和护路林。 解放初期,只是零星植树...
第三节 林木管护
第三节 林木管护 1947年,明水县在土改运动中,把地主占有的条通(灌木柳)和林木一律收归国有。同时广泛向群众宣传爱林、护林和大力植树造林等一系列的林业方针改策,推动了林业生产的发展。 一、护林防火 1949年至1960年,明水县护林防火工作成绩显著,全县从未发生过林地火灾。1961年,县护...
第四节 林业队伍
第四节 林业队伍 1949年林业工作归农业科负责,有专职干部 1人。1952年在原农业科下属林业股的基础上成立了林业科,有林业干部4人,负责全县林业有关事宜。1956年变为林业工作总站,同时在8个区政府(双兴、兴仁、古城、爱国、通泉、崇德、通达、胜利)成立了林业站,全县共有林业干部、工人 21人...
章下序
第五章 畜牧章下序 明水县地处松嫩平原,是我省重点草原县份之一,县城西部是一片辽阔的天然大草原,可食饲草充足,草质优良,草味芬芳,很适于畜牧业的发展。加之全县广大劳动人民素有良好的养畜习惯和丰富的养畜经验,为畜牧业生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在民国和伪满时期,统治阶级不重视畜牧...
第一节 牲畜饲养
第一节 牲畜饲养 伪满时期,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贫困,无力发展畜牧业,加之不注意疫病防治,疫情到处蔓延和饲料缺乏等原因,使畜禽数量日趋减少。据史料记载,伪康德3年(1936年)6月,全县仅有黄牛2 246头,马25 932匹,骡驴2 791头,猪39 774头,羊1 226只。 解放后,在党和各级...
第二节 畜禽繁殖改良
第二节 畜禽繁殖改良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和日伪当局不重视畜牧生产的发展。 解放初期,明水畜禽品种均是本地品种,其特点是体型小,生产性能低,但具有一定的抗寒、抗病能力。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畜禽品种的选育提高工作。 一、马的繁殖改良 1950年,政府号召群众全面地选留民有种公畜,以本地...
第三节 疫病防治
第三节 疫病防治 畜禽疫病主要有马鼻疽、流脑、传贫、牛羊猪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猪有猪瘟、丹毒、肺疫。禽有鸡瘟、霍乱以及畜禽寄生虫病等,威胁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马鼻疽 解放前就曾散在性发生。解放后一直在流行,范围较广,遍及全县。为了控制疫情扩散,1955年全县即用鼻疽菌素进行检疫,1956年...
第四节 草原建设
第四节 草原建设 解放初期,全县约有荒原 130万亩。自1963年成立草原管理站后,经踏测划定牧、副业用地总面积为81万亩。同时落实了三级管理使用合同制,配备乡级草原管理人员 8名加强草原管理。但由于垦荒、造林、野生药物的挖采等原因,使草场植被破坏,草原面积逐渐减少。到1982年普查测定,全县现...
第五节 畜牧技术队伍
第五节 畜牧技术队伍 建国前和建国初期,明水畜牧技术队伍较为薄弱,有关畜牧事宜,由农业部门负责管理。当时畜病的治疗和防疫均依靠民间中兽医。 1950年县成立兽医院,1954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发展,各民间兽医人员自动联合起来,成立了兽医联合诊所。1956年全县普遍成立联合诊所,1958年联...
章下序
第六章 渔业章下序 明水县境内有河有泡,有良好的发展渔业生产的条件。但在解放前,统治阶级根本不重视渔业生产,养鱼靠天然生长,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生活的需要。解放后,政府狠抓了渔业生产,修水库、筑塘坝,大搞水利建设,扩大养殖面积,进行人工养殖,同时还积极引进鱼苗,培养技术人材,使养鱼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第一节 渔业概况
第一节 渔业概况 1945年前,渔业生产主要靠自然水面的自然繁殖,处于“自生自捕,只捕不养”的原始状态。渔业是通肯河沿岸农户的一项副业生产。每逢农闲多鱼季节,农民自动织织人员下网捕鱼或翻冰捕鱼。捕捞的鱼除部分自食外,大部分上市出售。 水产资源,主要分布在通肯河段,平均每年可捕鱼20万斤。 通...
«
1
2
...
13665
13666
13667
13668
13669
13670
13671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