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森林资源区划与经营
第二节 森林资源区划与经营本场域属完达山余脉的半山区,天然森林分山区与平原次散,生林两类。山区次生林多分布在场域西南部边缘。平原散生林分布在场域的东北部边缘。全场散,次生林的总面积为123,108亩森林的分布,形似一道苍绿的屏障,环绕在场域的四周。 一、西南部次生林区 山区有喀尔喀山、老迟山、前...
第三节 果园
第三节 果园从1958年至1980年,农场先后分六批建果园,均因管理不善,病虫兽害,而最后荒废枯死或所剩无几。 东安果园:1958年建,是八五九总场的第一批果园、占地100亩,栽种果树有:黄太平、青太平、樱桃、葡萄、梨、杏等。由总场试验站管理。1959年总场搬到饶河,试验站也迁至饶河,只留胡金生等...
第四节 苗圃
第四节 苗圃从1958年总场设农林科后,在东安建苗圃80亩。1960年当时的五分场在今制材厂南而的公路以东建苗圃10亩。1966年新八五九农场成立后,在二龙队建苗圃30亩。1967年在科研究站建苗圃30亩。1977年园林队建苗圃70亩。农场较大面积培育苗圃有五次。从1970年后除重点培育苗圃外,每个...
第五节 造林
第五节 造林造林首先造农田防护林带,它有效防护范围为树高的20—25倍,在防护范围内,一、可以降低风速39.9%;二、提高土壤温度(0—10厘米处)0.9—1.5℃;三、大豆增产17.8%,小麦增产18.4%,(九三农场局科研所调查资料)所以注重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对发展农业具有实际意义。 根据19...
第六节 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第六节 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一、林木病虫害和其它自然灾害 1974年和1982年5—6月间,在我场发生天幕毛虫灾害,人工林和次、散生林受害严重,尤以杨树为著,柞树次之,危害严重的地区,散、次生林及人工林的叶片全部被吃光。 1982年又发生干旱,有20—30%的落叶松枯死。这是建场以来发生较大的灾害...
第一节 概述
第九章 畜牧第一节 概述本场地处三江平原东部,场域内有三河一江、水足草丰,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场所。但优越的自然环境往往决定不了畜牧业的兴衰,而方针政策则左右着畜牧业发展的进程。 本场畜牧业发展有过三落三起。1957年,农场从内蒙古引进牛马1,600余头(匹),进场途中和饲养管理不善,到1958年死亡...
第二节 机构沿革
第二节 机构沿革从建场到1963年,农场设生产科配畜牧技术员管畜牧。1964年新八五九农场成立设畜牧科。1969年二十三团成立改为生产股、并配畜牧技术员管畜牧。1977年恢复农场后,又设畜牧科。1983年成立畜牧公司。 畜牧业经历27个年头,主管畜牧工作的人员,先后调换11人次,平均不到三年就换一...
第三节 畜牧业发展
第三节 畜牧业发展一、引进优良畜禽品种 1957年从内蒙古引进牛和马。 1958年从哈尔滨引进“苏白”和“长白”种猪。 从牡丹江种畜场引进荷兰黑白花和西门达尔(乳肉兼用)奶牛。 从北京引进青紫兰、安哥拉和力克斯种兔。 从牡丹江种鸡场引进来航鸡。 从牡丹江种马场引进苏重鞔种马。 1964...
第四节 繁殖与改良
第四节 繁殖与改良一、配种 1958年配种站成立,有苏重挽公马一匹。张凤果和谭辉照为配种员,当年就采用人工授精配种,对全场引进的蒙古母马进行配种。 1959年调入杨茂松为配种员,继续集中全场母马到配种站与苏重鞔(名叫强音)杂交,但多数采用人工授情。(见附表9) “强音”于1973年病故,是我场...
第五节 病疫防治
第五节 病疫防治一、兽医机构沿革 兽医站成立27年,主管人员先后更迭十一次,唯有配种员杨茂松连续二十六年在岗。姚和谨二十三年在岗。(见附表) 兽医站人事更迭 二、兽药 1958年至1963年,药品器械由转业来场的“五二医院”提供,后期由牡丹江农垦局兽医化验室供应...
第六节 草原
第六节 草原我场草原分布于北部、东部、和东北部,南部和西部为山地,森林地带无可利用草场,经1933年9月8日至10月10日的调查,全场现有草原面积862,062亩,去掉长年积水的水线、水泡和季节性积水的重沼泽,牧业可利用的草原面积占60%左右。 一、各类型草原概况 由于地势、水流方向以及植被的成...
第七节 人员培训
第七节 人员培训1959年牡丹江农垦局在裴德举办家庭饲养管理学习班,当时五分场(今八五九农场前身)有5人参加。 1959年秋至1960年秋,农垦部在北京双桥农垦干校举办畜牧副队长学习班,五分场参加4人。 1969年4月由生产股主办的畜牧兽医卫生员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有30人,全是下乡知识青年。 ...
章下序
第十章 渔业章下序概述 本场区域内有一江三河水面,渔产资源丰富,江河鱼类繁多,而且鱼质较好,尤以乌苏里江产的大麻哈鱼,挠力河产的黑脊背、红肚囊,背宽腹厚的鲫鱼,其个大,肉细、味美,成为水产珍品,深受群众欢迎。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曾远销关内和苏联。 本场渔业生产,1661年鱼产量曾达两千...
第一节 渔业生产
第一节 渔业生产本场地处乌苏里江中下游,远离工业区,江水受污染较小。场区内的挠力河、阿布胶河,别拉洪河,河道多迂回曲折,河两岸低洼多沼泡,水浅土肥,杂草丛生,生物饵料丰富,水温度适宜,是鱼繁殖、生长的天然场所。 每年秋季,大麻哈鱼由海上逆流入乌苏里江,白露前后产卵繁殖成鱼后,随水流入海生长,约3—...
第二节 渔业机构及其设备
第二节 渔业机构及其设备1958年场社合并后,原饶河县水产科与农场工交科合并,原县管挠力河水面和乌苏里江水域也归农场管理,当时挠力河有八个鱼亮子,一一驼腰子,王八脖子,菜咀子,西峰亮子,桦木林(大洼河),小佳河,西丰咀子,东安鱼亮子等。别拉洪河有迟文德二号鱼亮子和小河沿一号亮子(今35队鱼亮子)、4...
«
1
2
...
7215
7216
7217
7218
7219
7220
7221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