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十一节 两个文明一起抓
第十一节 两个文明一起抓 1982年2月,农场召开工作会议,宣传部部长郭清江作了《加速两个文明建设,全面地扎扎实实的开展学先进,创六好竞赛活动》的报告。对本场今后如何开展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措施和要求,详细阐明了建设两个文明的意义和目的。号召在全场范围内普遍开展学先进、创“六好”活动。同时制定...
第十二节 重归劳改系统的一年
第十二节 重归劳改系统的一年 1984年11月,省委决定本场变为劳改农场,隶属省司法厅劳改局,隶属关系的改变,农场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生产任务增加到生产、管教两项任务。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首先进行了机构改革。撤销了劳动服务公司、饲料公司、种子公司、工副业公司,保留了商业供销公司;基建、运...
第一节 组织机构沿革
三经济篇第十一章 农业第一节 组织机构沿革 1955年建场,10月成立农业科,科长王世恩,科员三名。 1959年10月至1960年3月,三场合并,科长仍为王世恩。1960年3月,王世恩调出,袁中海任生产科长,科员两名。 1961年12月袁中海,郭恩吉任生产科长至1968年5月。 1968年5...
第二节 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第二节 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本场的土地早有部分已耕种过,个别地方尚可见到地里残留的玉米揩和谷槎,在原二分场、三分场、七分场都有一部分紫花垄地,犁过即可耕种,但数量不大,1955年9月建场开始,当时已接近初冬天气,于10月30日试行烧荒,11月1日,场长亲率干部三十二人,督率犯人500人,正式举火,到...
第三节 耕作与轮作
第三节 耕作与轮作 耕作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和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场耕作历史的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56年至1960年,这一阶段以习惯换茬为主,作物种植比例失调,麦类和谷子的面积过大,大豆的比例偏少。五年平均仅占播种面积的22%,最少的一年仅占1...
第四节 主要作物栽培方法
第四节 主要作物栽培方法 小麦: 1956年至1957年,小麦主栽品种米尼2761、大青芒等,播种全靠小型马拉播种机以人力和畜力牵引为主,播种质量很差,覆土不严,采用赛力散拌种,人工除草,收割全靠马拉收割机和人工小刀收割。1958年,农场进了34台机引播种机,小麦播种仍主要是马拉播种机为主,随着...
第五节 种子工作
第五节 种子工作 (一)机构概况: 建场初期,没有专门机构,三场合并后,在六分场成立良种站。1962年,从六分场搬迁到场部。1963年,三场分开后,成立了七星泡农场良种站,属场直下设的一个劳动改造中队,改造罪犯,生产良种。 1969年良种站改称为原种场,属总场直属单位,以生产原种为主,引种试验...
第六节 土壤及施肥
第六节 土壤及施肥 (一)土壤 我场耕地大部分分布在岗地、丘陵、残丘漫岗和河滩低平地段,黑土层较厚,自然肥力强,物理结构较好,场区土壤分四大类: ①棕壤类: 包括石质棕壤,砂岗棕壤,草甸棕壤,面积183,750亩。 ②黑土类: 包括黑土,草甸黑土,面积为683.850亩,大部已经开垦,多...
第七节 植物保护
第七节 植物保护 1956年,全部耕地春开春种,播期较晚,草荒严重,当时我场南站(后改为三分场、八分场既现在十七队),大胆尝试,在生荒地上,进行畜力中耕,南站一开始就投入30付犁,创造出一套叫作,以保苗为主,慢、稳、浅(土少地方浅趟),提(垄窄的地方把犁提出来)的趟地方法,有利地控制了草荒,这些经...
第八节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八节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一)、虫害: 1966年7月2日,一分场首先发现夜盗虫(粘虫)后,7月4日全场十二个分场和种子站的玉米。谷子。小麦地中普遍发现虫害,受害面积达177,345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54.4%,其中受害严重的面积54,930亩,占受害面积的31%,玉米17,098亩。谷子18...
第九节 农业科研
第九节 农业科研 (一)半地下连续式蔬菜窖: 1958年,为了满足全场人民的冬季蔬菜供应,结合外地经验,试验建立了半地下连续式菜窖,利用这种菜窖贮藏的蔬菜保鲜好,损失小,由当年的十月末入窖,一直可贮藏到第二年六月份,可根据不同情况调节窖内温度湿度(用炉灰、石灰)。使蔬菜安全越冬; 附:半地下式...
第十节 农业气象
第十节 农业气象 一、气候概述: 七星泡农场按省农业气候区划属第四积温带,冷冻农业气候作物生长季≥10℃积温为2110℃,例入北安农业气候区,属冷凉半湿润轻春旱,半湿润型。年降水量在484.5毫米,春季雨量偏少,集中在6—8月,十年中的二到三年发生春旱,三年春涝。春季湿润系数在0.65—1.0之...
第一节 组织机构沿革
第十二章 农机第一节 组织机构沿革 1955年9月建场,未设机务管理机构,1956年的开荒播种等机耕任务,由嫩江北安两个开荒大队派出的机耕队承担,原虎山农场由马继英、孙继臣、王世忠(政治队长)任队长,七星泡农场由吴国范任政治队长,孙俊杰任队长,丁身森为副队长。 1957年机耕队划归农场领导,负责...
第二节 农机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农机事业的发展 建场时,由嫩江运来少量双轮一铧犁,马拉园盘耙等农具,担负修理工作的只有在西大岗处的一座烘炉,当年开荒157亩。 1956年4月23日,由北安开荒大队和嫩江开荒大队组成的两个开荒队进驻七星泡农场和虎山农场担负机耕任务,共投入SL55/50拖拉机9台,Ks—07拖拉机9台,各...
第三节 农机作业标准化
第三节 农机作业标准化 1956年,由于当年开荒,整地机具不足,土地没有熟化,除强调耕翻深度外,无标准作业可言。1957年—1958年,要求的标准是翻地18—20公分深,耙地深度6—8公分,做到地平土碎,达到土平没有沟。但由于土地没有熟化翻垡不平跑槎拧鸡窝地头不整齐等现象相当严重。1959年—19...
«
1
2
...
8189
8190
8191
8192
8193
8194
8195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