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自然环境 抚远县位于祖国的东北角,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 地理座标为东径133°40′~135°5′20″、北纬47°25′30″~48°27′40″。南部与饶河县为邻,西部与同江市接壤,北部和东部分别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苏联相望。全县东西宽 72公里,南北长210公里。国境线长...
第三节 经济建设
第三节 经济建设 农 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耕地11 670亩。1974年大量开荒建点,种植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到1989年底,扩大到272 000亩。种植业总产值1966—1978年总计为975万元。1979—1988年总计增至5 766.7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0年是前13年的 5.9倍...
第四节 城乡建设
第四节 城乡建设 1949年,抚远镇占地面积0.24平方公里,城内有两条长约 600米的土路。日伪时期留下的9幢砖房混杂在一片土草房中间,唯一最高的建筑是原物资公司院内的小木楼,面积仅有182平方米。从1953年起逐年投放建筑资金,到1956年,公有住房面积 2 900平方米,占城镇房屋总面积的3...
第五节 文教卫生
第五节 文教卫生 1949年,全县仅有小学5所,学生300余人。1989年,全县有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284人;普通中学9所,在校学生2 071人(其中高中6个班273人);小学9所,在校学生4 752人。中小学在校学生比1978年增加75%多。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 教职工总数567人,...
第十章 饶河县
第十章 饶河县 饶河县建于1909年。抗日战争时期,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的诞生地和活动的中心地区。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开发建设。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10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饶河的建设事业发展加快,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1988年辟为对苏联边贸口岸。全县自然资源丰富,土特产品多,被誉...
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一节 建置沿革 1980年,在小南山发掘出土的 7具猛犸象牙和旧石器表明,早在一万年前,饶河县便有人类活动,是瓦尔喀及赫哲喀喇部生息的地方。明朝属奴儿干都司,1414年(明水乐十二年),于今乌苏里江右岸、伊曼河北的原实尔固辰屯失儿兀赤卫,以瓦尔喀部人万达为该卫之指挥,主管地方军政事宜。1859年...
第二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自然环境 饶河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的南缘,乌苏里江西岸,挠力河下游。地处东经133°07′~134°20′、北纬 46°30′—47°34′。东以乌苏里江为界与苏联比金市隔江相望,是祖国最东部的边境县分。境内国境线长 131公里。南与虎林县接壤,西与宝清、富锦两县(市)为邻,北与抚...
第三节 经济建设
第三节 经济建设 饶河县开发较晚,工农业生产比较落后。新中国建立后,经过40年的建设,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89年,在自然灾害较严重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历史上第三个丰收年。全县社会总产值实现11 495万元,是1977年3 511万元的3.3倍,是1953年393 万元的29.2倍。 农 ...
第四节 城乡建设
第四节 城乡建设 县城饶河镇总面积为6平方公里,人口 16 5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 915人)。镇内有柏油路 2条,公路可达宝清、虎林、抚远、佳木斯等地。明水期,可从乌苏里江溯江而上至虎头,顺江而下至抚远、同江、富锦、佳木斯、哈尔滨等地。县城建设已初具小城镇规模。镇内建有农贸市场、邮局、商店...
第五节 文教卫生
第五节 文教卫生 教 育 新中国成立前,全县仅有小学16所,教师 32人,学生613人。1989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9所。普通中学11所,在校生4 124人,比1978年增加36.8%;小学89所,在校生8 445人,比1978年增加 9.1%。教职员工共1 075名,比1978年增加38...
第四编 人口
第四编 人口 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6000年前,佳木斯一带已有人类活动。据光绪《三姓志》载,清初,由汤旺河口顺流而下百余里,玛那哈地方(今佳木斯糖厂厂区内),系赫哲嘎山达阿勒珠带领百余户居住;胡尔哈河(今牡丹江)正东倭和地方(今佳木斯市西郊大来乡山音村),系赫哲舒穆鲁氏人居住。 佳木斯建镇后,人...
第一节 人口数量
第一章 人口变迁第一节 人口数量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日益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人口稳定上升。1949—1990年佳木斯市总人口 表4—1 单位:人 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是自然增长率(即出生与死亡之差)逐渐提高。1949—1989年末,佳木斯市辖区出生人口378 224人,年均出...
第二节 分布与密度
第二节 分布与密度 新中国成立后,各区体制多次调整。按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统计,佳木斯人口为659 730人,其中城区462 575人,占总人口的 70.12%,郊区197 155人,占总人口的29.88%。佳木斯市各区人口分布情况 表4—8 单位:人 人口密度呈逐年加大趋势:194...
第三节 外侨人口
第三节 外侨人口 民国初年,始有外国人前来经商,小住即返,并无侨居。1919年(民国 8年)有日人僚仓平、高松岩次郎和多田孝 3人来佳木斯开办三井洋行;1921年(民国10年)以后又有俄罗斯人前来开设衡昌粮栈、面包铺、蕃菜馆;犹太人开粮行和粮业银行;英国人开设华英公司;法国人、奥地利人前来传教。这...
第一节 性别构成
第二章 人口构成第一节 性别构成 40年代,佳木斯市是性别比异常的地区。据1946年12月统计,有男性居民50 932人,占总人口56%;女性居民40 120人,只占总人口44%,性别比高达126.95。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性别的构成开始发生变化。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男性人口在总人...
«
1
2
...
9230
9231
9232
9233
9234
9235
9236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