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公园
第三节 公园 1945年,市区仅有两座公园。一是东宫公园,现为西林公园西园,一是康乐花园,现为第十二中学校园。两所公园占地不足 5公顷,仅有零星树木。经过40多年的建设,到1989年,市区已经建成公园6处,占地面积(含两处待建公园)共达91公顷。西林公园 位于市中心,座落在顺和路东西两侧,占地面积...
第四节 苗圃
第四节 苗圃 市区现有市苗圃、铁路苗圃和柳树岛苗圃 3块。占地面积共计79公顷,年出圃苗木80余万株。此外有园林花卉苗圃1处,企事业自办花卉苗圃 5处,占地面积5公顷,年出面草本花卉约30万株。市苗圃 市内第一处苗圃建于1937年,占地面积 6公顷。俗称东苗圃,今改为胜利公园。1940年,伪市公署...
第五节 园林管理
第五节 园林管理 新中国成立初,园林管理由市政府建设科负责。1956年市政府成立绿化指挥部 (后改称绿化委员会), 统管全市绿化工作,市城建局及园林管理处负责城区绿化工程及树木的日常管理。1984年,市绿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城区绿化规划的实施及日常的检查及指导。市园林处绿化工程队、区园林管理站...
第一节 环境污染
第五章 环境保护第一节 环境污染 市区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水质污染和大气污染,其次为噪声和废渣污染。 水质污染 水污染主要是地面水,特别是江水污染比较严重。地下水污染限于局部,不同的地方污染程度有所不同。50年代初,市内废污水每日排入江河仅几千吨。“一五”计划期间,友谊糖厂、纺织印染厂、综合制浆造纸...
第二节 环境监测
第二节 环境监测 60年代初,市区环境保护工作由城建局兼管,1970年成立市“三废”综合利用办公室。1973年成立环保办,下设监测科。1977年组建为环境监测站,专职监测人员从3名增加到44名。1986年以后,黑龙江省投资90多万元,装配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原子吸收分析器、光度计等一系列...
第三节 污染治理
第三节 污染治理 预防污染措施60年代,市政府对有关重点排污企业提出污染治理要求,但落实很差,收效甚微。从70年代后期始,市政府为改善环境,组织城市规划、建设和环保部门制订规划,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1979年国家《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后,全社会环保意识逐步加强,运用法规约束、行政指令、经济制裁...
第四节 环境管理
第四节 环境管理 机构队伍 70年代以前,环保工作由市城建局兼管,重点是卫生环境和绿化。1973年组建市环境保护办公室,1979年改称环保局。1984年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为主任的市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协调与领导全市环保工作,1985年以后,随着环保工作的逐步深入。各区政府及31个大中型企业也先后增设...
第一节 道路清扫
第六章 市容卫生第一节 道路清扫 1910年(宣统二年)桦川县在佳木斯设治时,卫生章程规定正大街(今西林街)由两侧商家和居民分担清扫。1943年,伪市公署规定“凡是临街的不论商户、铺户、店户、客户和居民都自扫门前道路……”。1949年 7月卫生队组建后,街道清扫逐步形成专业队伍与民众相结合的清扫保...
第二节 垃圾清运
第二节 垃圾清运 1910年(宣统二年),驻佳木斯的桦川县设治局颁布试行《巡察卫生章程十条》。1931年镇内设环卫专业队伍,有18人,负责镇内粪便与垃圾的清运。日伪时期,卫生队增加到 120余人,重点为日伪机关团体和日本人居住区服务,同时清除死于街头的无主尸体。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来,垃圾清运已经...
第三节 粪便清运
第三节 粪便清运 厕所修建 1949年,市区有厕所5 810个,其中公共厕所173个,其余为居民自建自用的厕所或“大院厕所”。50年代,市环卫部门对厕所分布进行调整。到1963年 9月,住户庭院厕所全部取消。新建与改建厕所共1 607座,木质与砖瓦结构各半,蹲位9 785个。公厕由区环卫部门维修,...
第四节 环卫管理
第四节 环卫管理 1949—1979年,市区环境卫生由市卫生局主管。1979年2月至1985年5月划归城建局主管,下设环境卫生管理处。1985年5月成立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下设3个环境卫生管理处以及粪肥公司和市容监察大队。各区设有环境卫生管理站,到1989年共有环卫职 工1 024人。其中市局直管...
第七章 乡(镇)村建设
第七章 乡(镇)村建设 市郊区1989年有建制镇2个,乡7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屯117个)。 日伪时期,由于推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农民生活朝不保夕,乡村一片荒凉。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土地、住房,农村一度出现修整房屋,添置车马的兴旺景象。但居住条件并无很大改善,生活环境低下。50年代...
第一节 房屋建设
第一节 房屋建设 70年代前,郊区各村屯的房屋90 %以上为土草房,且年久失修,部分濒临倒塌。改革开放后,首先在敖其、大来两个建制镇和近郊商品菜区兴起建房热。大来镇在解放前曾有数栋砖瓦房,均为地主和商家所有,公社化时期曾建起数栋社办企业用房。60一70年代长期停滞不前,砖瓦率不到20%。80年代以...
第二节 环境设施
第二节 环境设施 新中国成立前,郊区农村全系土路,雨天泥泞难行。多数村屯为无树木的光腚屯,没有厕所,垃圾粪便随处堆放,生活环境极差。50年代曾一度进行修整道路、道旁绿化和“五有三勤”(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户户有厕所、家家有灰仓和勤起、勤垫、勤打扫)建设,但由于缺乏管理,不能常年坚持。加之...
第三节 农村饮水
第三节 农村饮水 60年代以前,郊区各村屯普遍饮用大口井水,卫生防护条件差。特别是西南部丘陵山区饮用水源缺,自然水质不良,以致部分村屯出现地方病——大骨节、甲状腺肿等。为改善农村饮水条件,70年代在国家的支援下,逐步在农村修建自来水。截至1989年有自来水的村共达65个,占村屯总数的55.5%,覆...
«
1
2
...
9233
9234
9235
9236
9237
9238
9239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