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土地改革
第二节 土地改革 一、反霸清算、减租减息 1945年12月至1946年4月,绥化地区境内各县普遍开展了反奸清算、减租减息运动,清算同日伪勾结欺压百姓的恶霸、地主的剥削帐,打击敌伪汉奸势力,将租息减低25%(即二五减租)。1946年3月20日,东北局发出《关于处理日伪土地的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
第三节 互助合作
第三节 互助合作 一、互助组 土地改革后,农民虽然分得了土地,但很多农户由于劳力、耕畜、农具不足,进行农业生产仍有许多困难。在党的“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下,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人民政府积极引导农民组织了互助组,开始走上互助合作道路。互助组在经营形式上,入组的农民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变,采取...
第四节 人民公社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958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和省委的要求,地委召开了所属县委书记会议,对建立人民公社问题进行了具体部署。会后,各县很快掀起了建立人民公社的高潮。到9月2日,全区已建立人民公社59个。其中进度最快的肇源县,于9月1日一天建成人民公社15个,实现了...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确立的农业生产的主体经营形式,它是在种植业生产多种形式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形成的。 1975年春,绥化地区部分县经济薄弱的生产队,开始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
第六节 互助农场
第六节 互助农场 绥化地区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部分农民很快走上了富裕之路。但是,一些智力低下、不善经营户、缺少资金技术、无机无畜户等成为农村新的贫困户。为解决这一问题,庆安县大罗镇六合村、平安镇建华村首先在全区办起了互助农场。 1987年,庆安县大罗镇六合村党支部书记邹富把7户由于智...
第一节 耕地
第二章 种植业第一节 耕地 一、开发利用 绥化地区现有土地总面积610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49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0.75%。人均占有土地10.37亩,人均占有耕地4.23亩。全区土壤土质优良,肥力较高,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 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朝廷建肇州屯田万户府,不鲁古赤(意...
第三节 农业总产值
第三节 农业总产值 一、地位 绥化地区是农业地区,农业总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下降。1949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为78391万元①,占社会总产值的90.64%,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为1:27;195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为88991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
第四节 农作物
第四节 农作物 一、粮食作物 绥化地区各县,历来以粮食作物为主栽作物,是黑龙江省的主要产粮区。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谷子、高粱和水稻六大作物。其中玉米、大豆的产量和面积在全省都占有重要地位。 (一)作物构成及面积 解放前,绥化地区境内各县粮食作物品种主要有谷子、大豆、小麦、高粱、玉...
第五节 耕作制度
第五节 耕作制度 一、耕翻制 解放前,绥化地区境内各县多是沿用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使用旧式农具,靠手工劳动。 建国后,绥化地区的耕作制度由旧式农具、畜力耕作逐步发展到初具规模的农业机械化耕作,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1949年至1958年为旧耕翻制度阶段。主要依靠畜力和旧式农具进行耕翻整地,耕...
第六节 栽培技术
第六节 栽培技术 建国后,科学种田水平逐年提高,先后推广了一系列先进的栽培技术。50年代,以“深耕”为中心,改进了耕作制度,推广了合理换茬、抗旱保墒等栽培技术。1952年,肇源县创造的“等距宽播,合理密植,间苗保苗,分期追肥”的谷子高产栽培技术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的奖励,轰动了省内外。先后有6...
第七节 植物保护
第七节 植物保护 建国前,全区境内对农作物病虫害毫无防治办法。一旦发生虫灾,只能是祈神求佛,听天由命,致使病虫害蔓延成灾。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植物保护工作。各县认真贯彻执行了“全面防治、土洋结合,全面消灭、重点肃清”的方针,全面开展了病虫害防治工作。60年代,对病虫害的防治由人工防治为...
第八节 种子
第八节 种子 一、培育繁殖 (一)良种培育 农作物新品种主要由地、县农业科研部门培育。育成后由科研单位、种子管理和生产单位进行区域布点,联合试验。成功后由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进行推广。自60年代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以来,先后培育出了大量适于全区种植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其中有19个品种经...
第九节 肥料
第九节 肥料 一、土壤肥力状况 1979年至1985年,绥化地区土壤普查办公室对全区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普查。 有机质全区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共分6个等级,分别为:大于6%、4~6%、3~4%、2~3%、1~2%和低于1%。在全区耕地面积中,有机质含量属于一级的占17.33%,二级的占22.33%...
第十节 农田基本建设
第十节 农田基本建设 一、农田治理 建国后,各县加强了农田治理工作。 50年代初,各县农田治理以修筑堤防,挖沟排水、治理内涝为主。1958年,全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以大搞“河网化”,兴修水库,深翻土地为主。但由于极“左”思潮和瞎指挥错误的影响,水利工程盲目上马,投资多,效益少。在深翻...
第十一节 经营管理
第十一节 经营管理 一、计划管理 绥化地区境内各市县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就实行了计划管理。每年年初,各互助组、合作社都制定生产计划,在生产计划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年度和季度财务计划。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集体经济的计划管理采取了“一年早知道”的形式,规划全年生产。生产队把计划草案提交社员大会讨论审议,...
«
1
2
...
12089
12090
12091
12092
12093
12094
12095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