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五节 电信设备
第五节 电信设备 民国时期电信设备简陋,长途电话、市内电话用小径白松电柱,农村电杆多为自然林木,电线为单股铁线。市内电话为日式30门交换台,单机十余部。伪满时期警备电话设备精良,电柱电线材质规格整齐。市内民用电话 100门总机。单机60余部,有挂式、台式两种,皆为手摇电话。解放初期,电话杆线遭到...
第六节 电信工程
第六节 电信工程 一、过江电话明线 民国18年(1929年),首次架设横垮松花江电话线,北起敖来村南经江心岛至富锦县清化村。垮度3公里。江心岛立四节电柱,高30米,驰度对江面7米,大型船支需挑起电话线通过。伪康德 3年(1936年),将原线路江岛电杆柱加高为八节,高60米,挂二对三股铜包线,各...
编下序
第八编 城乡建设编下序 绥滨县城建设始于民国15年(1926年),县治从绥东迁此,是时农业新辟,商贾云集,县城人口逾万,经济一度繁荣,城区房舍,街道初具雏形。1932年松花江洪水泛滥,县城房屋大部毁于水灾。加之日军入侵,兵连祸结,人口锐减,经济萧条,日伪占领绥滨期间,强征民工修建城墙、炮台、官厅、...
第一节 解放前城建规划
第一章 城建规划第一节 解放前城建规划 绥滨近代设官始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设分防巡检署,治所设在高家屯。民国8年(1919年),绥东设治局设治员涂延协首倡迁治所于敖来密 (今绥滨)。他在给黑龙江省公署的呈文中历述迁治的理由说“绥东设治迨今两载,新到居民逾二千户有奇。垦务前途较昔大有起色,...
第二节 解放后城建规划
第二节 解放后城建规划 1949年绥滨降县为区镇,城镇建设无大变化,城内居民仅千余户,人口不足 5干。街道空矿,房屋星稀。1964年县治恢复,县党政机关,医院、学校、工厂、商店陆续兴建。县政府为了统一规划县城发展方向,本着“从现状出发,结合长远发展”的方针。制定出县城发展规划。 发展方向:根据...
第三节 长远规划
第三节 长远规划 根据国务院《关于搞好(小城镇总体规划)》精神,1981年11月县政府在黑龙江省规划设计院的协助下,编制绥滨县城镇总体规划,1983年 5月17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并经省政府正式批准,县城镇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如下: 1、城镇性质:绥滨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一节 公用建筑
第二章 城镇建设第一节 公用建筑 民国15年(1926年)绥东设治局迁治所于绥滨,在西门里建草房数问,后被土匪烧毁。 伪满康德 2年(1935年),伪县公署建参事官公馆及职员宿舍228平方米,投资伪币7 000元。(今绥滨镇政府后院),伪康德 5年(1938年)建伪县公署,中间主楼两层,两翼...
第二节 民用建筑
第二节 民用建筑 197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队在绥滨县福兴乡同仁村发掘出南北朝时期北方“勿吉”人遗址 1处。清理出两座住房遗址,面积结构特殊,地穴式。穴壁四周用木板铺成,室内亦用木板铺成∩字形,类似以后的“圈坑”。房屋中心有灶,内有火种。摆有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如:盛水的陶...
第三节 城区交通
第三节 城区交通 一、城区道路修建和维护 1964年以前,县城全部是土道,路无边沟,路面坎坷,多雨的夏秋季节。路面积水,行人多涉足。1964年县治恢复后,首先修筑城内南北大道5条(即向阳路、建设路、奋斗路、粮食路、滨北路)东西大道5条(即松滨大街、繁华路、田丰路、长春路、光明路),总长10 9...
第四节 公共设施
第四节 公共设施 一、供电 解放前,绥滨县城乡无发供电设备,日伪时期德顺油坊接装 1台10瓦锅托式发电机组,后因日伪投降未能发电。1953年,绥滨油厂利用 1台30瓦发电机发电,白天供生产用电,晚上供给一部分机关、学校、工厂照明。全县城无路灯设备。临街门市房有门灯数盏。由于供电线路长、电压低、...
第五节 房产管理
第五节 房产管理 1945年以前,城镇房屋面积已无从考查,砖木结构房屋甚少,土草房占总面积 95%以上。解放后,敌伪遗留的公产房屋和汉奸、地主潜逃后遗留的无主房屋由政府接管。县政府有专职房产员 1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外地迁入的公职人员住房由政府拨给,不收房租,自住自修。1949年县制撤消后,公...
第六节 园林绿化
第六节 园林绿化 日伪时期,中央大街(今松滨大街)两侧和城墙四周有行道树近千株,多为杨柳树。西门外(今农机修造厂一带)坟地有松林1公顷。北门外(今油厂一带)有界树长2公里。1964年前已稀疏不齐,大部分被伐毁。剩余部分杨树已树冠成荫。根据新城建规化,镇内行道树位置不当,防碍建设,逐年被废伐,现邮...
第七节 城防江堤
第七节 城防江堤 民国9年(1920年),绥东设治局设治员涂廷协率当地居民在敖来村南江岸修土坝长1公里,可作路,亦可御防水患,此乃绥滨县最早的防洪堤坝。1935年(伪康德 2年)由伪三江省公署投资伪币6 680元,征集民工修江坝1 000米,沿江码头上下以木桩块石护岸,颇为牢固,至今在第一粮区南...
第一节 村落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乡村建设第一节 村落形成与发展 清光绪年间,本地居住部分赫哲人,以渔猎为生。后内地贫民来此开荒种地,为了生活和劳动方便,将房屋散建于依岗朝阳的田园地间。随着迁民和投亲靠友来此谋生者日增,人们逐渐聚居。民国初年沿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已有若干村落,小则几户几十户,大者近百户如高家屯,敖来密、...
第二节 乡村房屋建筑
第二节 乡村房屋建筑 解放前,农村房舍庭院甚为简陋。外来移民多住地窨子,后来生活略为好转,则在地上建马架房或大房。建房材料就地取材,以土草木料为主,以草泥混合而成的“拉哈辫”和土坯为墙。梁、檩为小径原木,房盖苫茅草,一般为 3间,中间为灶房,两边为居室。人口少的人家则为 2间房。1居室、1灶房、...
«
1
2
...
12795
12796
12797
12798
12799
12800
12801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