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工资
第三章 工资福利第一节 工资 庆安县解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其演变过程大体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供给制阶段。1946年,庆安县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学校等所有的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供给服装、伙食费以及少量的津贴费。1948年,实行以实物计算的货币工资制。凡...
第二节 福利
第二节 福利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解决职工生活困难,除多次提高工资外,还不断采取措施,增加职工的福利待遇。 1952年,根据国家规定,庆安县对职工每人每年发给250斤煤,做为冬季取暖用。 1954年 3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在财政总费用中提取一部分基金做为福利费,做为职工家属生活补助费,规定...
篇下序
第十五篇 军事篇下序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本县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东北抗联著名领导人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等都在庆安境内从事过抗日活动。中共北满省委曾在庆安县的老金沟召开过会议,省委书记金策在老金沟主持过省委工作,在日伪疯狂进攻和严密封锁之下,一些爱国志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
第一节 招募
第一章 兵役制度第一节 招募 民国时期,军阀部队实行招募制度,即以雇佣形式招兵。旧军队是为封建地主、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报名参军者成份复杂,社会上的地痞流氓、赌徒无赖等人多以当兵为出路。百姓中有“好汉不当兵,好铁不碾钉”的说法,士兵多数无组织,无纪律,思想道德败坏,敲诈勒索群众,坑害人民,战斗...
第二节 志愿
第二节 志愿 1945年庆安解放后至1954年,本县实行志愿兵役制,采取有组织、有领导、广泛地进行宣传教育、思想动员、自愿报名的办法。凡身体合格,出身好的适龄青年,由党政组织审查,即可征集补充兵员。在这期间,全县共有 5 713名青年,踊跃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为解放全中国和抗美...
第三节 义务
第三节 义务 1955年 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庆安县正式实行义务兵役制。当时,县委成立了征兵领导小组,并抽调近百名干部,经过集训,深入到各区、乡、村、屯,广泛开展征兵政策的宣传教育,在城乡形成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爱国爱民的热潮,涌现出许多父为子报名、...
第一节 解放前驻军
第二章 驻军第一节 解放前驻军 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黑龙江军巡防左路步队一营60名官兵驻余庆县。官佐为管带,哨名为中哨。 民国2年(1913年)4月1日,余庆县公署奉文编练民团,分为4乡8团,城里设总团公所1处,城乡马步兵共计1 309名,常驻马兵65名,4乡各团常驻马兵共80名,不...
第二节 解放后驻军
第二节 解放后驻军 1945年12月,驻绥化苏联红军部队 1个连来到庆安,设立苏联红军司令部,协助庆安县大队剿匪,于1946年7月撤离。 1945年庆安县民主政府成立后,组建县公安大队,负责维护社会治安、肃清敌伪残余、保卫人民政权、看押人犯、剿匪等。隶属绥化中心县公安大队和庆安县公安局双重领导...
第一节 解放前的地方武装
第三章 武装第一节 解放前的地方武装 民国时期,庆城县公署由城内士绅摊款,组织建绅团,有官兵24人,分东西两队,每队12人,东队驻县城东门里(现大瓦厂西侧),西队驻南门里(现第三中学西侧)。同时,由城内商铺摊款,县公署组织建商团,有官兵26人,东队驻县城东北角(现第五小学附近),西队驻县城西北...
第二节 人民武装
第二节 人民武装 一、县大 队 1945年11月,庆安县民主政府成立的同时,组建了县大队。大队长戴宗有兼政委,副大队长杜希刚,副政委杨子荣,有官兵 150人,隶属黑龙江省军区领导。主要任务是:剿灭残匪,维护社会治安,捍卫民主政权,保卫胜利果实。1948年秋,县大队编入正规部队,撤离庆安,南下...
第三节 民兵
第三节 民兵 一、组织建设 1949年10月,庆安县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正式建立民兵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地方秩序,保卫胜利成果,同时做为国家的兵员基础。1951年,全县民兵发展到 7 672人。1952年,将民兵组织分为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普通民兵由年满16至45周岁...
第一节 兵事
第四章 兵事、战备第一节 兵事 一、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庆城县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活动地区。伪大同元年(1932年)庆城内治安十分混乱,除许多土匪猖狂活动外,日寇飞机也时常轰炸,居民极度恐慌。日寇十几辆 6轮大汽车满载千余名日军侵入本县。接着城乡大片国土沦陷,人民群众处于屈辱悲惨的境地。...
第二节 战备
第二节 战备 一、战备机构 1962年,根据战备需要,庆安县成立了由17人组成的联防委员会,下设 8个联防区,并制定了联防战备方案。1965年6月,成立县防空委员会。1966年3月,成立县战备联防指挥部。1969年8月。成立县战备领导小组,下设反侵略斗争办公室。1970年4月,根据省地文件指示...
篇下序
第十六篇 教育篇下序 本县的教育事业始于清朝同治年间,当时办学形式为私塾,光绪初已有私塾五、六处。此种私人办学形式延续到伪康德 5年(1938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余庆县建立第一所官办小学。到民国19年(1930年)县内共有小学28所,学生 3 000人。学生大多数为本地地富及有钱人家...
第一节 私塾
第一章 各类教育第一节 私塾 清朝同治年间,随着本地移居人口日益增多,商贾日繁,才有“私塾”这种私人办学的教育形式,每个私塾一般只有1名教师,学习年限也不固定。 私塾没有法定教材,大体分“启蒙”和“科考”两类课本。前者有《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和《庄农杂字》(也称《四言杂字》)等。...
«
1
2
...
13720
13721
13722
13723
13724
13725
13726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