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城市知识青年来场
第二节 城市知识青年来场 1964年,农场开始安置城市知识青年。1968年“六一八”批示后,毛主席又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和“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广大城市知识青年满怀“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反修前哨扎忠根”的豪情和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
第三节 准军事生活及生产
第三节 准军事生活及生产 (查哈阳水利会战、漠河修路、拉练) 生产建设兵团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平时担负屯垦戍边的光荣任务,战时承担埋葬帝修反的历史重任。 在生产建设上,批判了生产第一、技术第一、利润挂帅、物资刺激等原农场的一系列作法。 遵照毛主席的...
第四节 经营盈亏及经验教训
第四节 经营盈亏及经验教训 1968年、1969年,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团,使职工总数急骤增加,耕地面积并未扩大,又遇上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涝灾,造成粮豆单产138斤,总产1909万斤,比兵团组建前的1967年粮豆单产260斤,总产3621.7万斤降低了43%和47%.全年亏损额达161.6万元。...
第一节 农场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第六章 拨乱反正时期第一节 农场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规章制度的建立、知识青年上学返城) 1977年1 月1 日,五师四十九团撤销后,恢复农场体制,仍为尖山农场,隶属于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九三农管局领导。 恢复农场建制后,场仍属两级制管理,两级核算,农场下设生产队。农场干部...
第二节 各项生产建设的发展、扭亏增盈
第二节 各项生产建设的发展、扭亏增盈 农业生产坚持科学种田,充分挖掘了种、管、收三环节的增产潜力。种:达到种满、种严、种足;管:达到地净苗壮;收:力争达到颗粒归仓。 1978年为消灭麦田杂草,采取了新的增产技术措施,确定除少量保存1977年小麦宽窄行播法之外,绝大部分实行15厘米行距粮...
第一节 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第七章 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第一节 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篡党阴谋,结束了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为了深入传达党的十一届三...
第二节 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第二节 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实行生产责任制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办好企业的重要保证。 根据1980年4 月中共中央7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 的通知》,基于在社会主义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原则,是密不可分的,特别在十年动乱中...
第三节 在改革中前进
第三节 在改革中前进 1984年末,根据全国农垦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首长的指示,基于对农业生产适于家庭经营特点的认识,本场开始了以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为突破口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在兴办职工家庭农场过程中,本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党的富国富民政策的落实,有利于...
第一节 机构沿革
四、经济篇第一章 农业第一节 机构沿革 建场初期,没设专职办事机构,在场长领导下,由农业、畜牧、机务技术员分别负责全场的农、牧业生产和机务管理工作。 1957至1965年,设生产室,配备农业、畜牧、机务技术员和1名农情统计。 1966至1967年,生产室改为生产处,由副场长兼主任、周作...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建场至1954年,基本是边开荒边生产。以种植小麦为主,比例高达75%。由于中耕困难,大豆面积仅为20%左右,造成小麦连年重茬,亩产量130斤上下。 1955~1956年,由于耕作水平的提高,加之引进了抗锈病小麦品种,小麦亩产超过200 斤,大豆超过100 斤,农业开始...
第三节 主要作物栽培技术
第三节 主要作物栽培技术 一、小麦 本场在小麦生育阶段,一般年降雨量均在315 ~340 毫米之间,气象条件是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十分有利。不利条件属于旱作农业地区,5 ~6 月份少雨,往往出现小麦苗在分蘖拔节期常受干旱影响(掐脖旱)。在六十年代之前因护田林面积很少,...
第四节 种子
第四节 种子 1957~1967年各生产队陆续建立了三级种子繁殖田。所繁殖种子供下年生产使用。场设种子队,由九三科研所引进良种,生产二级种子,再供各生产队繁殖三级种子。此间,虽然建立了良种繁育制度,但由于高度重视不够,曾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混种,使小麦品种造成了多、乱、杂现象。 1968~...
第五节 肥料
第五节 肥料 建场至1955年,播种的小麦、大豆不施肥,主要靠新垦荒地土壤自身肥力提高作物产量。1956年后开始施用化肥,其用量和施肥面积逐年增多。有机肥数量不多,仅供玉米和种植蔬菜施用。 一、有机肥种类 1.厩肥:人、畜粪尿。 2.堆肥:垃圾、青草、麦秸通过适当混合部分人、畜...
第六节 耕作制度
第六节 耕作制度 本场耕作制度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950~1958年,主要采用深耕同黑色休闲相结合的耕作制。耕深标准为20~25厘米,达到整平耙碎,以确保播种质量。1957年曾学习国外深翻经验,要求耕深达到45厘米。五华犁底安装深松犁。加之1958年的大跃进,一味强调深翻、个别...
第七节 轮作制度
第七节 轮作制度 农谚说:“换茬如上粪”。这是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本场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合理换茬,能充分发挥土壤肥力,减轻作物的病虫害和降低杂草数量。自五十年代起,根据当时新垦荒地时间短,树根多,中耕管理困难,小麦面积一直在65%以上,形成了麦、麦、豆的三区轮作体系,...
«
1
2
...
15346
15347
15348
15349
15350
15351
15352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