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章 体制沿革
第二章 体制沿革 九三垦区从1949年开始创建,到现在已经历了三十六个春秋。 三十六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开发建设者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艰苦创业,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体制也经历了频繁的变动,它是一部曲折的发展史,给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农垦经验教训。
第一节 艰苦创业,开荒建场
第一节 艰苦创业,开荒建场 1949年,全国还没有解放,解放战争仍在继续进行,节节胜利。全国面临的形势是一边作战,解放全国,一边建设,恢复生产。土地改革,剿匪斗争,支援前线等各项工作十分繁重。为了增加生产,减少国家困难,东北行政委员会和黑龙江省先后决定,建立一批国营农场。为此: 在19...
第二节 国营九三荣军机械农场的产生
第二节 国营九三荣军机械农场的产生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召开了国营农场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国营农场工作的决定”,根据这次会议精神,九三和荣军农场于1953年2月1日正式合并,命名为“国营九三荣军机械农场。当时考虑九三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荣军是革命伤残军人的战斗荣誉,故为此...
第三节 国营红五月、大西江两个农场的建立
第三节 国营红五月、大西江两个农场的建立 国营红五月、大西江两个农场均是1956年建立的。当时正是处于国营农场的发展壮大阶段,农垦部在原来“投资少、收效快、收获大、不与民争地”的基础上,又提出“因陋就简,勤俭起家”的建场方针。黑龙江省在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要求国营农场要迅速扩大,提高产量,...
第四节 八个地方国营劳改场场的建立
第四节 八个地方国营劳改场场的建立 1955年9月8日,黑龙江省公安厅厅长赵振华,在省公安厅一处召开会议,当场宣布在嫩江县境内建立“地方国营嫩北农场”、“地方国营嫩江农场”、“地方国营虎山农场”、“地方国营七星泡农场”、“地方国营山河农场”、“地方国营科洛河农场”、“地方国营三...
第五节 体制下放和改建嫩江县九三人民公社
第五节 体制下放和改建嫩江县九三人民公社 1958年7月30日,省委根据中央将企业事业单位下放的精神,作出“将国营农场管理厅合并到农业厅,为厅属局,直属的国营农场下放地委”的决定。九三荣军农场便下放给嫩江地委,地委随后又将该场下放给嫩江县委,七星泡等劳改农场也同时下放给县委。 体制下放...
第六节 九三地区国营农场办事处的产生
第六节 九三地区国营农场办事处的产生 1962年3月23日,黑龙江省政府根据东北局和省委国营农场会议关于调整农场场队规模和管理体制的精神,决定撤销九三、赵光、查哈阳、红色草原等四个总场,将其所属各分场改为独立场。为此,黑龙江省农业厅九三地区国营农场办事处产生。 办事处的编制是:党团9人...
第七节 成立黑龙江省农垦厅九三农垦局
第七节 成立黑龙江省农垦厅九三农垦局 1962年8月14日,国务院同意将黑龙江省农业厅所属国营农场管理局划出,设立黑龙江省农垦厅。同年9月18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发出通知,决定中将原属农业厅领导的九三地区国营农场办事处划归农垦厅,并改称黑龙江省农垦厅九三农垦局。 九三农垦局的产生,...
第八节 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
第八节 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 1967年秋冬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和刚成立不久的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经过酝酿讨论报请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原则同意,开始组建生产建设兵团。1968年6月18日,由毛泽东同志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批准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关于...
第九节 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的成立
第九节 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的成立 1975年11月,中共黑龙江省委、省革委会、黑龙江省军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转发的中央军委《关于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和安排超编干部的报告》,以及中央下发的邓小于、叶剑英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关于“压缩部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的讲话精神,对改变兵团体...
第三章 经营规模沿革
第三章 经营规模沿革 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是以农为主,林、牧、工、副、渔全面发展,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个新型的农垦区。自1949年开发建设以来,以年平均开荒九万零八百五十七亩的速度前进,到1983年末,拥有耕地面积已达三百一十五万三千亩,使垦区的经营规模由一场六个分场,发展到今天的...
第一节 耕地
第一节 耕地 1949年开荒建场时,有鹤山农场、八一五农场当年开荒三万六千二百二十五亩。1950年伊拉哈荣军农场投入开垦,三场当年共开荒十九万八千五百一十亩,耕地面积达到二十三万四千七百三十五亩。以后各年都在开垦,至到1956年,红五月、大西江两个农场的建立,加上山河、七星泡、嫩江、嫩北等几...
第二节 农机具
第二节 农机具 建场初期,因当时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阶段,国家无有拖拉机制造业,所使用的拖拉机主要靠进口,如阿特滋、斯特滋(52马力)、兰卡(45马力)、卡大皮拉(45马力)、纳齐等苏联、美国、日本、德国制造的一些三、四十年代的拖拉机,设备陈旧,耗油量大,效率不高。农具则大部分是苏联产的...
第三节 职工
第三节 职工 垦区职工队伍的组成,主要是由荣誉军人、转业官兵、复员退伍军人,招收社会青年、山东支边青年、山东移民、自然流入人员、各行各业调转来农场的工人(其中包括几批城市精简工人)、国家调转的干部、分配来场的大、中专毕业生和科技人员、城市下乡的知识青年、农场职工子女等。在原劳改农场中,还有一...
第四节 运输工具
第四节 运输工具 建场初期,运输工具主要依靠马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给伊拉哈荣军农场调来两个辎重营一千五百匹战马,四百台大车(是从国民党部队缴获的),做为运输和生产的主要工具。当时的三个农场(鹤山、八一五、伊拉哈荣军)汽车很少。1954年总场汽车队拥有汽车三十九台,主要是苏联产的,其中K...
«
1
2
...
15385
15386
15387
15388
15389
15390
15391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