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饲养管理
第三节 饲养管理 1960年建场时,牧场主要饲养马、牛、羊、猪等牲畜,但数量有限。这些牲畜品种杂乱,疫病多,生产性能低,由于当时的技术力量薄弱,缺乏饲养技术,经验少,致使畜牧生产发展缓慢,牲畜死亡率高。当时,根据“大养其猪”的精神,从宁安农场引入“六白猪"500头。建设”四不用“猪舍3...
第四节 黄牛的繁育与改良
第四节 黄牛的繁育与改良 黄牛(蒙古牛)改良 种畜场的黄牛改良工作始于1965年,经过科技人员的近20年的培育,在杂交改良的基础上培育出了新品种——乳肉兼用牛。 一、培育经过 (一)牛群基础状况 建场初期饲养的本地黄牛个体大小不齐,毛色杂乱,质量低劣,生产性能低。但具有体质结实,适应...
第五节 绵羊的繁育与改良
第五节 绵羊的繁育与改良 种畜场绵羊的杂交改良工作始于1963年。通过多年的改良,于1975年已培育出了肉、毛兼用型细毛羊新品种,这一新的种羊其肉质鲜嫩,很少膻味,颜色纯正,肢长而弯曲,是和平种畜场绵羊生产的特产之一,称誉于系统内外。 一、培育 (一)羊群的基础状况 1963年,以东风...
第六节 牲畜防疫
第六节 牲畜防疫 一、防疫概况 建场初期到1963年是种畜场引种繁育加强防疫工作阶段,当时的畜群构成大多是由原人民公社过渡的老弱多病牲畜,加之当时畜牧技术人员较少,技术力量薄弱,疫情不断发生,牲畜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因此种畜场加强了防疫工作,场设立防疫委员会,生产队设防疫领导小组,坚持“防...
第七节 草原利用与建设
第七节 草原利用与建设 一、机构沿革 1960年建场后,场部建立了畜牧股,设专人负责草原管理工作。 1967年,场部合并职能部门,成立生产组,虽设专人抓畜牧工作,但未把草原管理列为重要议程。 1972年场部设立畜牧科后,设专人抓草原建设。 1979年,随着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于5月份...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章 种植业第一节 机构沿革 和平牧场于1960年1月建场,没设专业生产组织,只设1人管理农业。 1962年3月,牧场划归省农垦厅管理,设农业股,股长姜凤山,编制5人,负责全场农业、林业、农机等全面工作。 1964年,设生产办公室,主任李作章,编制5人,负责全场农业、林业、农机...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1960年,牧场在原38 106亩土地的基础上,新开垦土地1 180亩。为了适应生产的发展,开始有计划的种植、推广优良品种。粮豆亩产增加到46.5公斤,比建场前1959年的43.5公斤,提高6.3%。 1962年,牧场注重了农业经营管理,粮豆亩产由1960年的46.5...
第三节 种子
第三节 种子 1960—1962年,种畜场在种子使用上采取“四自一辅”的办法,即由生产股提出推广的品种,生产队自选、自繁、自留、自用,多余部分由生产股统一调拨辅助。当时使用的小麦品种有“合作四号”,玉米品种有“美稔黄”、“金顶子”,大豆品种有“满仓金”,谷子品种有“竹叶青”、“双丰收”、“金...
第四节 播种与施肥
第四节 播种与施肥 建场初期农业生产的田间作业以畜力为主,玉米播种采用原垄卡、搅种、扣种,小麦种大垄。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耕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大豆采取机械随播随起垄或平播后起垅,小麦平播,玉米顶浆起垄刨埯种,一埯双株抓把肥的播种方法。 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中错误路线的影响,在推...
第五节 田间管理
第五节 田间管理 一、中耕 建场初期,种畜场以畜力中耕为主,辅以机械,一直沿用到1972年。1973年开始逐渐扩大机械中耕面积。1975年,针对种畜场风沙干旱的特点,农业技术员赵忠学,农机技术员赵元山在中耕这一环节上进行了大胆尝试,推广了“少耕法”。此种方法减少了风沙危害,降低了作业成本,...
第六节 农田水利
第六节 农田水利 种畜场地处松嫩平原中部,内无江河,地下水位低。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十年九旱,春季风沙四起,干旱不保苗。因此,兴建农田水利,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机构队伍 1973年以前,种畜场靠外雇打井队打浅水井,井深一般在40—80米,仅供春季农作物坐水种植使用。 1973年秋季,...
第七节 营造农田防护林
第七节 营造农田防护林 种畜场因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春秋两季常刮5级以土大风,最高达8级。风沙、干旱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给种畜场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困难。 建场时,个别地块的田间地头有零星林木,但没有农田防护林带。1960年5月下旬,全场营造了1 065亩农田防护林。 1973~1975年,...
第八节 自然灾害
第八节 自然灾害 和平种畜场建场26年来,不断发生风、雹、旱、涝等自然灾害。种畜场虽然采取了防御措施,但未能完全控制。每年仍有不同程度的灾害发生,严重地影响着粮食产量。 1964年,春季无雨,春风大,3—5月份刮6—8级大风20多次。仅毁种造成粮食减产就达50%以上。 1969年,春季低...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三章 农机第一节 机构沿革 自1961年开始使用农业机械,场部没有单设农机管理机构,由主管农业的领导负责调用管理农机。 1962年,农业股设1人负责农机工作。 1964年,生产办公室设1人主管农机。 1967年,“抓革命,促生产指挥组”设1人负责农机工作。 1972年至198...
第二节 农机概况
第二节 农机概况 种畜场的农机,是在1960年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农业生产工具一直沿用“三弯”农具,即:种地弯钩犁,产地弯钩锄,割地弯钩镰。建场后农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960—1964年为初级阶段。 1960年建场时,没有农机具。1962年购进2台“东方红”--...
«
1
2
...
15442
15443
15444
15445
15446
15447
15448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