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五节 公路和铁路专用线
第五节 公路和铁路专用线 一、公路 1960—1965年,种畜场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很差,既无标准公路,也无一条像样的土基公路,冬季运输还可以,夏季阴雨天,道路泥泞,给运输车辆通行带来了困难,1966年在党委副书记黄国忠的主持下,发动全场职工家属修筑三条50公里的土基公路。黄国忠亲自规划、修...
第一节 物资供应
第七章 物资供应商业第一节 物资供应 一、机构沿革 建场时,物资供应工作由计划财务办公室统一领导,下设一名保管员,全场只有一个物资仓库,经营品种不多。 1961年2月,根据发展的需要,成立了物资供应股,王占元任股长,工作人员4人。同年4月,物资供应股与基建股合并,改称物资股,王占元...
第二节 商业
第二节 商业 一、机构沿革 1960年,和平牧场组建后,供销合作社属驻场单位,行政归牧场领导,业务归属肇州县联社管理。 1974年,场部供销社迁到原场部办公室。 1978年,供销合作社划归种畜场经营。从此,集体所有制的供销合作社变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商店。 1980年3月,国营商店隶属...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八章 基本建设第一节 机构沿革 1961-1962年,由10多名工人组建临时基本建设工程队。 1963年,在原工程队的基础上,又增加40名工人,组成专业建筑工程队。当时未设领导班子,具体工作由场部直接领导。该工程队组建五年后,于 1968年解散。 1969年,重新组建工程队,与加...
第二节 公用建筑
第二节 公用建筑 1960年,在场党委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动手,依靠全体机关干部和部分场直单位的工人一齐动手,建起44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机关办公室,这是种畜场当时惟一的一幢砖瓦结构建筑。 1961年,牧场变为省畜牧厅领导。开始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型牧场的基本建设工作。当...
第三节 民用建筑
第三节 民用建筑 建场初期的住宅非常落后,建筑没有统一规划。西北部的二腾、小庙子 (现九队)、五棵树(八队),北部的黄家围子、中间的敖包吐(现场部),住户大多是蒙古族人,他们建房别具一格,大多是三、五条檩干打垒土平房,还有大小、宽窄不等的“马架子”,高矮不齐,横不成趟、竖不成行,房舍的使用寿...
第四节 建筑土地管理
第四节 建筑土地管理 建场初期的宅基地使用,无规划和审批程序。零散的居民房舍建筑向有关部门打个招呼即可修建,有的甚至私自滥建,土地管理混乱,造成严重浪费。 1982年,种畜场开始小城镇规划。规划的重点是场部所在地。由于种畜场地处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地域宽广。虽有规划,但土地管理工作曾一度被忽...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九章 副业第一节 发展概况 和平牧场建场后,在抓农牧业生产的同时,还注重了副业生产。除个人副业外,牧场还组织临时副业队伍,搞副业生产,农闲季节挖药材,熬碱,熬盐等,增加收入。 1966年,家庭副业生产被当做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了。 1977年,种畜场鼓励职工在不影响集体生产的情...
第二节 副业资源及种类
第二节 副业资源及种类 牧场的副业资源从野生动植物到各种经济作物,家畜、家禽种类较多,随着牧业用地的逐年扩大,荒地被开垦,草原日趋退化,野生动物资源不断减少。 草原上主要的野生动物有:山兔、狐狸、獾子、貉子、黄鼠狼、艾虎子、山狸子等。狍子、黄羊等较大的一些哺乳动物近些年已迁徙异乡。 草...
第三节 渔业生产
第三节 渔业生产 1963年,嫩江无尾河(乌裕尔河、双阳河)水溢出河床,流入种畜场,种畜场的低洼泡泽到处积水,形成水面100万平方米。随水而至的鱼类,个大量多,为渔业生产创造了条件。1965年以后,由于河水停涨,种畜场泡泽水位下降,加上水分大量蒸发,绝大部分泡子干涸,已不适应鱼类生存繁育,种...
第四节 芦苇生产
第四节 芦苇生产 1970年以前,种畜场的芦苇遍布沟塘泡泽,大小苇塘星罗棋布。特别是九队、十一队(小庙子青龙山),五棵树后泡子,芦苇连片,一望无际,这些地方是种畜场芦苇的重要产地。 但有一段时间,芦苇资源未被有效地利用,部分被人们打成苇帘子,用于建房或作烧柴,绝大部分白白的烂在泡塘之中。 ...
第五节 产品收购
第五节 产品收购 建场至1982年副业产品的收购业务归属商店。1983年成立专业收购站。 1983年,收购羊毛2 000公斤,中药材2 505公斤,生猪180头,废铜铁1 500公斤和其它农副产品,完成收购金额20万元,盈利1.4万元。 1984年收购羊毛22 500公斤,中药材3 55...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十章 粮食第一节 机构沿革 1960年,场部设粮食管理所,负责全场粮食管理及调拨工作。 1963年,粮食工作由计财科兼管,配2人管理粮食。 1965年,粮食工作由物资供应站兼管,配1人管理粮食工作。 1972年,全场原粮统一由联合加工厂保管,并负责全场职工及家属的成品粮、油供应...
第二节 粮食管理
第二节 粮食管理 牧场初建时,粮食生产实行“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管理办法,按农业粮食总产量合理安排“三留”。即:留种子、留饲料、留口粮。剩余部分生产队自行处理,种畜场没有上缴粮任务。 1964年,全场开始供应原粮,按国家规定的年龄及工种核实定量标准。秋季安排,一次到户。 1972年...
第三节 粮食加工和销售
第三节 粮食加工和销售 1960年成立联合加工厂,设有发电、制米、榨油等车间。有一台60马力发电机组,两台滚筒式制米机,一台小钢磨,靠人工作业,年加工原粮600吨,面粉300吨。 1964年,购置一套125型磨面机,半机械化作业,日加工原粮5吨。粮油用户采取到加工厂加工或兑换的办法换取面粉...
«
1
2
...
15444
15445
15446
15447
15448
15449
15450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