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五节 学生待遇
一、清末、民国时期 黑龙江地区高校的学生待遇由学校自定,没有统一规定标准。优级师范学 堂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至1912年(民国元年)免缴膳宿费。黑龙江法 政专门学校1912年(民国元年)经教育总会提议,免收学费、膳费、宿费。东 北商船学校1927年(民国16年)至1932年(...
第一节 学校领导体制
第十章 领导和管理 一、清末时期 黑龙江法政学堂、优级师范学堂按照《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和《奏定优级 师范学堂章程》分别配置了如下各类管理人员,并要求“各员门类职守”,“不 相淆紊"。监督:“统辖学内各员,主管全学教育事务"。教务长:“以教员中有 品望、明教科理法者兼充,专稽核各学科课程...
第二节 学校管理机构
学校管理机构分为行政管理机构和党委管理机构两个系统,这是与高等学 校领导体制的党政分工相适应,是遵循党政分开的原则设置的。 一、行政管理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各院校行政管理机构基本相同,也比较稳定。一 般是在校(院)长领导下,设校(院)长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总务处等,...
第三节 学校管理工作
一、教学管理 (一)教学计划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各院校实行了教学计划、教务常规、教学质量等全面的、全 过程综合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各院校的教学计划管理全部被打乱。经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拨乱反正,各院校制定了《修改教学计划审批程序 的暂行规定》,按照校、系、教研室、教...
第一章 事业发展
第五篇 成人教育 自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至1985年,黑龙江省现辖区域内的成人教育, 共分为5个时期。 清末时期,宣讲所的兴办,是全省历史上官办成人教育事业的开端。 1913年(民国2年)之后,相继成立的省县两级通俗教育社(科),是领导 省县社会教育事业的行政机关。其领导下...
第一节 清末时期的宣讲所
1905(光绪三十一年),黑龙江将军衙门学务处,在齐齐哈尔创办宣讲所1 处,是为黑龙江官办成人教育之始。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提学使司成立后, 设自治讲习所,分南北2所。南所隶属提学使司,由劝学所直接主持。北所属 自治,隶属民政使司。讲员初由政学界热心者任之,皆尽义务。为时不久另委 讲员,...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
一、通俗教育 (一)黑龙江省通俗教育 1.黑龙江省通俗教育社 1913年(民国2年)8月5日,黑龙江省行政公署教育司决定成立通俗教 育社,掌管全省社会教育事宜。成立之初,设有阅书报室、音乐体育传习所、改 良戏曲社、巡回讲演等。每月经费366.2元。首任社长由第3科(总务)...
第三节 东北沦陷时期的社会教育
东北沦陷时期的各类社会教育设施始终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政策相 表里,是造就“忠良国民”推行奴化教育的工具。初期,一度沿用民国时期的 民众教育名称,把血腥统治说成“王道乐土”。“七·七”事变后,社会教育逐 渐向战时体制转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国民勤劳奉公制度的确立,完成 了向战时体制的转化...
第二章 扫除文盲
1949至1985年的36年间,黑龙江地区的扫除文盲工作,经历了识字运动、 三次扫盲运动高潮、调整整顿时期的扫盲教育、历史新时期的扫盲教育等4个 阶段。到1985年,总计扫除文盲3 415 682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下降 到1985年的13.3%,非文盲率达到86.7%。
第一节 识字运动
一、文盲基数 1949年10月前后,松江省教育厅在部分县市组织了人民文化程度重点调 查。调查分为城乡居民和厂矿职工两部分。标准是:不识字或念过一年书的为 文盲;念过2年至4年书或实际等于初小毕业程度的为半文盲。这个标准和后 来中央扫除文盲委员会规定的“不识字或识字数在500以下者为文盲;...
第二节 扫除文盲运动
第二节扫除文盲运动 一、推行速成识字法——第一次扫盲运动高潮 1952年5月,教育部通知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速成识字法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在部队开展干部、战士文化教育 过程中创造的。据介绍,部队一个战士一般只要15天就能识字1 500个以上。同 月...
第三节 调整整顿时期的扫盲教育
1959年,省教育厅提出扫除剩余文盲的任务,但在反右倾的政治形势下,浮 夸风有增无减,难以贯彻实行。1960年,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而省教育厅工 农教育处,却在工作计划中要求在全省570万工农青壮年中,组织523万人 (占工农青壮年总数的91.8%)参加各类学习(包括扫盲)。这个数字比1958年...
第四节 新时期的扫盲教育
1978年11月,国务院公布《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使“文化大革命”中 陷于停顿状态的扫盲教育又恢复了生机。《指示》提出了“一堵、二扫、三提 高"的扫盲工作方针。1979年1月,省工农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领导大力扫 除文盲的决定》指出:全省已有20个县(市)基本上完成了扫盲任务,使全省 农(市)...
第三章 农民初、中等教育
农民初、中等教育,是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1951年,农 民冬学转为常年学习,开始出现了农民业余小学。1962年后,知识青年上山下 乡的兴起,带动了农民函授广播教育的发展。农民教育内容,除文化教育外,增 加了技术教育。“文化大革命"时期办起的“五·七"学校和“五·七”大学, 虽然标榜...
第一节 文化教育
一、农民业余初等学校(班) (一)设置 1951年3月,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出《关于冬学转为常年农民业余学校 的指示》。 1952年3月,黑龙江、松江两省分别发出《关于在冬学基础上建立农民业 余初等学校及农民业余识字学校的指示》。松江省要求1951年冬学学员的70% 要有...
«
1
2
...
3282
3283
3284
3285
3286
3287
3288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