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日照
黑龙江省年日照时数一般为2400—2800小时,东部少,西部多;北部少,南部多;夏季 日照时间长,从日出到日落,一般在16个小时。冬季日照时间短,从日出到日落,一般只有 8个小时。松嫩平原西部全年日照高达2600—2800小时,而北部山地日照时数在2400小时以下 。夏季日照时数在700小时以上...
第二章 农业用地
黑龙江省有丰富的农业用地资源,经过历史长期断续的缓慢垦殖和新中国建立以来大规 模全面开发,到1985年,在册耕地面积达到13395.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4亩,以种植杂粮为 主的老农区为5亩左右,林区为3亩,以麦豆为主的边远新垦区在15亩以上。全省还有2325万 亩宜农荒地可资开发利用。
第一节 耕地开发
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先进部族就使用简单粗笨的石器工具,披荆斩棘,开荒种地。 尔后,逐渐进化到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在莽莽的原野上,一锹一镐一犁地垦出一块块耕 地,从事种植。从公元7世纪到17世纪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各朝代统治者都先后进行过屯垦。 牡丹江流域、松嫩平原曾形成过耕地连片的农业区。但历...
第二节 耕地分布和土类
清末以前,耕地主要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嫩江等江河沿岸和交通要道附近。以后随 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到本世纪80年代中期,已遍布全省14个地、市,79个县 (市)。90%的耕地分布在中、西部松嫩平原和东部的三江平原。耕地坡度大部分在5度以下 。在耕地中,有机质多,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占7...
第三节 宜农荒地
据省土地管理局调查资料,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省还有宜农荒地2325万亩。其中大 面积集中连片的约2190万亩,占宜农荒地的94%;零星分布在各地的宜农荒地,约有127.5万 亩,占6%。 集中连片的大面积宜农荒地,全省各地、市均有面积不等的分布。佳木斯市辖区有1125 万亩,约占这...
第三章 水资源
黑龙江省河流较多,全省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18条,5000平方公里以 上的河流有26条,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8条。主要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 、绥芬河、嫩江。主要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和连环湖。地表水总量为656亿立方 米,人均占有水量2093立方米...
第一节 地表水
本省境内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四大水系。有镜泊湖、兴凯湖、五大连 池和连环湖四大湖泊。全省多年平均径流深139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656亿立方米(保证率 80%的年径流量为413亿立方米)。地表径流地域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 少。在伊春、铁力、海林、完达山东部年径流出...
第二节 地下水
全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73亿立方米,平原多,山区少。松嫩低平原为封闭较好的地下水 盆地,浅层地下水分布由近缘到中部,含水层颗粒由粗变细,含水层厚度由薄变厚。普遍分 布第4系砂砾卵石——粉细砂孔隙潜水,含水层厚度10—150米,潜水位埋深1—5米,富水性 不等。单井出水量为2—150吨/小时;西部...
第四章 劳动力耕畜农机具
在新石器时代,黑龙江地区的一些先进部族,开始应用石锄、石铲、石斧等笨重石器进 行原始农业生产。从汉代到南北朝,先后传入铁镰、铁镢,耒耜等农具。到唐代,隶属于唐 王朝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推行冶铁,制造犁铧,开始实行畜耕,把农业生产推进到 一个新阶段。到金代,已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农业生产...
第一节 劳动力
据历史文献记载,辽、金时期,黑龙江地区的人口在120—150万左右,清代末期达到300 多万,民国时期全省人口比清末增加了近一倍,人均占有耕地近15亩。1914年呼兰县有285 443人,耕地450万亩(播种370.3万亩),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67.5亩。东北沦陷时期, 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被...
第二节 耕畜
唐代渤海国时期,黑龙江地区的一些先进部族,开始实行牛耕。其后,经过各朝代的推 广,逐步普及到各个地区。金代统治者就是按各级官员占有的牛具、人口数量分别授给土地 ,并按规定缴纳赋税,叫牛具税。据《东北地方史稿》记载:公元1403—1424年(明永乐年 间),封其大小首领为都督、指挥、千户、百户,并...
第三节 农机具
一、古代农具 据农业考古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用打制的石锄、石铲、石斧、板状砍伐器 等进行原始农业生产。石锄、石铲用于松土除草和刨坑播种;石斧和板状砍伐器用于砍伐树 木,开垦荒地。尔后,这类石制农业生产工具,逐步由打制发展为磨制,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汉代到南北朝,黑龙江地区逐步引...
第五章 农村能源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的主要能源是秸秆和薪柴。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党和人民政府一 方面提倡合理利用秸秆、薪柴等传统能源。另一方面根据需要和可能,供应农村用的汽油、 柴油和农用电力,并结合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资源优势,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 风能等新能源。同时,研究节约能源,推广省柴节煤炕灶。这...
第一节 传统能源
农村传统能源,主要有树木、秸秆、蒿草、芦苇、牛粪、煤炭等。各地就地取材,有啥 用啥。 在农区,开垦初期,有林木的地方烧木,有草原的地方烧草。《绥化县志》(1942年版 )记载:“咸丰十一年到光绪二十二年,移民大增……烧木为炊,毁林为农”。《爱辉县志 》(1942年版)记载:“清末民初,每...
第二节 新能源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大面积开荒和国家对木材需要量的大量增加,农村 传统能源日益紧缺。为了满足广大农村对能源的需要,多年来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和可能,有 计划地供应农用汽油、柴油和农电。1985年全省有90306台大、中型拖拉机,150112台小型及 手扶拖拉机,20311台联合收割机,5...
«
1
2
...
3406
3407
3408
3409
3410
3411
3412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