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六节 报刊发行
第六节 报刊发行 1947年 1月,市邮电局开办报刊代销业务,代销《合江日报》、《东北日报》和《东北画报》等;2月,正式承办报刊发行业务,年内发行《合江日报》 7 500份,《庄稼人报》5 000余份。 1950年实行“邮发合一”。同年 3月,邮电局设立专职报刊发行机构,开始发行《人民日报》,扩...
第一节 网路
第二章 电报第一节 网路 有线网路 1908年,佳木斯报房与哈尔滨、依兰、富锦、同江等电报局在一条线路上采用串联通报方式作报。1918年,佳木斯至桦川悦来镇间架设电信线路90公里(双线),开通话传电报电路。1921年,佳木斯至汤原间架设单线线路,开通人工有线电报电路。 伪满洲国时期,佳木斯电报局...
第二节 设备
第二节 设备 有线设备 1908年,佳木斯电报局仅有一部俄产闭电式莫尔斯电报机。1921年增置一部国产开电式莫尔斯电报机,专用于汤原报线。1934年 6月伪满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接管电报局后,装设人工音响电报机。1937年配备三柱作孔机。1939年设置电路试验设备,并在佳哈报线配置自动电报机。1945...
第三节 业务量
第三节 业务量 1908年,佳木斯报房设报务员 1人,办理国内外中英文电报业务。日均来去报量约10份,多为哈尔滨报线上的官报。民国年间,电报业务量渐增,1921年日均交换量20份。1922年,报房升为三等乙级电报局,员工增至8人。1929年日均交换量达 60份。年收发报总量21 559份,其中收报...
第四节 投递
第四节 投递 清末民初,电报投递为步班,白天随到随送,夜间停送。设投递员 1人,投递范围限于镇内。1929年,投递员增至 4人。进入30年代,投递多为自行车班。来报中日文电报居多,不译电、不缮封,由投递员直接递送。1938年,投递员增至10余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设投递员2名。投递范围限于市区,...
第一节 长途电话
第三章 电话第一节 长途电话 网 路 1925年,佳木斯电报局附设长途电话局,遂开办长话业务。1936年,伪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强行接管前,共有至汤原、桦川、依兰、哈尔滨、富锦、同江、宝清等直达明线电路 7条。此外,佳木斯至桦川间设警备电话网,佳木斯与悦来镇为两个中心交换点。1937年以后,相继开...
第二节 市内电话
第二节 市内电话 网 路 1924年,佳木斯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开通市内电话。网路主干线沿正大街(今西林路)铺设,支线沿南北走向街道向外延伸,均为木杆架空铁线。 经营区域以镇城为界。伪满洲国时期,市话网路扩大。1938年于南岗大街(今中山街)与长安路交叉口东北侧建电报电话大楼,以此为中心铺设 5...
第一节 机构队伍
第四章 企业管理第一节 机构队伍 1908年设立佳木斯报房,隶属清政府邮传部电报总局奉吉黑电政监督处。1912年10月设立佳木斯邮政局,隶属奉吉黑邮务管理局。1922年东北邮区重新组划后,改归吉黑邮务管理局管辖。报房升为三等乙级电报局,有员工15人。1924年 2月,佳木斯商务会集股创办佳木斯电话...
第二节 经营管理
第二节 经营管理 1978年以前,市邮电局在经营方面基本上以生产服务为主。按照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财务计划和通信质量指标,完成设备维护和邮电通信生产任务。1978年以后对企业运行机制进行全面改革,打破封闭的生产方式,向经营服务型转变。对内进行干部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局长负责制,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
第十二编 农业
第十二编 农业 解放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压榨下,佳木斯市农业生产衰落,农民生活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1946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经过翻天覆地的斗争,至1947年末胜利完成了土地改革。50年代,由于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并逐步走上集体化道路,促进了农业生产较快的...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
第一章 生产关系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 土地改革前,佳木斯实行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度。清末,汉人逐渐迁徙本地,垦荒耕田者日渐增多。官府放荒,以每方吉钱 150吊卖给富绅大户。民国初期,虽经过余荒招垦,但土地仍操纵在少数地主手里。民国元年,大户田禄、徐跃一、常禄等3家一次就占荒3万余亩,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地主...
第二节 土地改革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945年8月东北解放,当时市郊辖15个村屯,总耕地面积43 242亩。在总人口6 059 人中,地主、富农327人,占5.4%,而占有耕地竟达28 168亩,占总耕地的65.2%,平均每人占地86亩;中农424人,占7%,耕地12 167亩,占28.1%,人均28.7亩;贫农为...
第三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 互助组 1948年春广大农民分得土地之后,渴望在自己土地上发展生产,勤劳致富。但多数农民还缺乏自耕能力。为解决缺劳力少牲畜的困难,部分农民自发的在亲友邻里之间自愿结合,换工插犋,进行临时性或季节性的互助合作。通过互帮互助,克服一家一户在生产中难以解决的困难,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第四节 人民公社
第四节 人民公社 当高级农业合作社尚待巩固和完善之际,1958年 8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市郊区从8月23—28日仅5天时间,就将当时的 9个乡合并为东风、红旗、跃进 3个人民公社,宣布实现人民公社化。其性质是政社合一组织,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既...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放宽农村经济政策。1982年,市郊各社队在实行以组联产承包、专业联产承包、专项承包等各种承包形式的同时,西格木公社首先在草帽子大队试行土地承包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果,推动了全郊区家庭联...
«
1
2
...
9247
9248
9249
9250
9251
9252
9253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