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六节 安全生产
第六节 安全生产 1949年佳铁分局成立后,认真贯彻铁道部有关“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运输生产组织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防范事故发生。1950年,佳铁分局建立专职安全监察机构,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及时调查、处理各类事故。1949—1952年,年行车事故在百件以下。1953年后...
第七节 经营管理
第七节 经营管理 伪满洲国时期,铁路由满铁株式会社统一管理经营,各站段设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各项规章法令的执行。 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战时需要,对铁路实行军管。新中国成立后,铁路由铁道部统管。分局按铁道部下达的各项法令,具体组织经营。国民经济恢复及“一五”计划时期,佳铁分局全面学习推广“中长铁...
第八节 机构队伍
第八节 机构队伍 1937年,佳木斯设立铁道管理所,负责佳木斯站、埠头驿及附近站段运输生产管理。隶属牡丹江铁道局。1945年解放后,合江省政府接管佳木斯一带铁路。1946年 5月成立合江铁路管理局,内设车务、人事、总务科和文秘股。管辖牡佳线勃利站以近。同年 7月末机构撤销,人员并入林口铁路分局。佳...
第二章 公路
第二章 公路 佳木斯公路出现较晚。据史料记载,1414年(明永乐十二年)有一条重要驿道——海西东水陆城站,途经阿陵站(今西郊敖其村附近),沿松花江南岸东行至柱邦站(今桦川县堆峰村)。民国时期,移民渐多,村屯之间土道相通,县镇之间土道逐渐发展为大道,并开始有汽车营运。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出于加强殖民...
第一节 道路
第一节 道路 古道(驿道) 1414年(明永乐十二年),奴儿干都司辖境内有一条驿道——海西东水陆城站,系中原地区通往东北边陲的交通干线。起点是底失卜站(今双城县境内),终点为满泾站 (今黑龙江下游苏联境内阿姆贡河口北莽阿臣屯),共10城、45站,全程2 500余公里。中间经过阿陵站(今佳木斯西郊敖...
第二节 桥梁
第二节 桥梁 公路桥梁 1949年以前,佳木斯市区公路桥梁极少,且大都是木桥、险桥。50年代对旧木桥进行维修,并建一批新木桥。 据1962年统计,市区有木桥28座,376延长米,其中险桥11座,136延长米。60年代后,桥梁建设由木桥向永久性桥梁过渡。1966年建第一座 17米长独孔石拱桥,196...
第三节 车辆
第三节 车辆 清末民初,镇内主要交通工具为畜力车和人力车。据史料记载,1911年,镇内开始出现专门从事营运的客马车,每辆车有4~5个座位,单马车多在镇内跑短途,双马车兼跑长途。货运则主要依靠人力木质独轮车及双轮畜力车。20年代,镇内出现汽车运输业户,有少量营运汽车,车型有同和、福特、欧维姆、菲阿都...
第四节 运输
第四节 运输 长途客运 据《满蒙的汽车运输情况》(1929年出版)记载:1927年(民国16年),佳木斯已有两家汽车公司,一家是东北汽车公司,一家是裕通汽车公司。营运汽车共计33台,在福顺客栈设车票代卖所,经营长短途客运。此外,桦川县教育局、地方财务处亦有汽车 2辆,经营佳木斯至依兰、佳木斯至悦来...
第五节 装卸
第五节 装卸 民国时期,随着佳木斯城镇的形成和水路运输的发展,装卸搬运业(俗称“脚行”)应运而生。从业者多为冀、鲁、豫等地灾民,主要集中于江岸码头,装卸粮食、木材和杂货。肩扛背负,劳作苦重,收入微薄,居无定所,生活无保障。日伪统治时期,脚行业随着航运、铁路货运量增大而有所发展,从业人员达 1 50...
第六节 交通监理
第六节 交通监理 机构设置 1951年市政府设交通管理站,有监理员 1人。1959年,市交通局增设监理科,配监理员4人。1968年10月地、市交通监理机构撤销,改归“军管会”交通组管理。1970年4月重建合江地区交通监理所,有监理员 7人。1979年11月成立市交通监理分所,有监理员32人。198...
第七节 经营管理
第七节 经营管理 40年来,佳木斯市公路运输业的经营管理,由最初的封闭生产型逐步转变为开放式生产经营型和经营服务型。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企业管理,推行单车核算,建立岗位责任制,使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在管理体制方面,从早年的“政企合一”逐步转变为政企分离。...
第三章 水运
第三章 水运 佳木斯地处松花江下游,扼松花江东西之要冲。地区内河道纵横,松花江横贯全境,北部与东部有与苏联隔界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环绕,内河航运资源丰富。清末民初,佳木斯即以水运之便而成为三江地区粮食集散地,镇街建设因此而发达。伪满洲国时期,佳木斯港成为松花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中转港,港口年吞吐能力达...
第一节 航道
第一节 航道 三江地区水运自然条件良好。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汛期长,水位稳定,含沙量小,均有优良的可航航道。境内很早即有水运活动,北魏时期已有明确的水路朝贡记载。据《魏书·勿吉传》述,勿吉部乙力支曾率500人的朝贡使团,带贡马500匹,从今依兰一带登舟,分乘几十只大船,沿松花江西上朝贡。至明代...
第二节 港口
第二节 港口 民国时期移民渐增,佳木斯形成自然码头。客货运输繁荣,中俄船只往返其间且于佳木斯码头停靠转运者甚众。佳木斯港因之成为松花江腹地和黑、乌界江间的中转港。1927—1931年,进出口粮食依次为 8.7万吨、12.5万吨、13.5万吨、12.2万吨、13万吨;年均进口杂货、食盐、煤油等 2万...
第三节 船舶
第三节 船舶 清末民初,水运主要工具为木帆船及舢板。伪满洲国时期,船舶种类渐多,出现机动客货船、拖船、驳船等。据史料记载,1938年,哈尔滨至佳木斯航线有营运船舶149 艘,佳木斯至莲江口航线有营运船舶718艘。 1945年“八·一五”解放时,佳木斯境内滞留船舶 120余艘。除一部分被炸沉江中外...
«
1
2
...
9245
9246
9247
9248
9249
9250
9251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