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产业结构
第一节 产业结构 工 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郊区各乡村仅有几十户木匠铺、铁匠炉和米面加工作坊,生产小农具和加工米面,供当地需要。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后,各社队先后办起一批小型工业企业。到1960年底共办工业200多家,年总产值290万元。由于脱离客观实际条件,难以坚持,到1965年纷纷停办,只保...
第二节 经济效益
第二节 经济效益 产品产量 1979年后,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工业产品开始逐步从自给型向商品经济转化。品种增加,产量扩大,质量逐步提高。到1989年,定型产品已有 340个种类。其中的柳编织品、冷热风机、大理石、电子节能器等24种产品,为佳木斯市短线产品。柳编织品先后出口美国、日本、香港等7个...
第三节 企业管理
第三节 企业管理 经营体制 1978年前,郊区社队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大都照搬或效仿国营企业模式。企业“大锅饭”,工人“铁饭碗”,没压力、没动力、没活力,束缚生产力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经济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经营体制。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干部与工人层层责、权、利结...
第九章 水利
第九章 水利 佳木斯市区北临松花江,境内有9条河流、1座水库、17个泉眼和13处泡沼,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亿立方米。松花江过境年平均流量为667亿立方米。境内地下水静储量达11.4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为1.14亿立方米。水利资源丰富。 民国时期,市区境内基本上没有水利设施,江河均无堤防,雨水大时洪...
第一节 防洪治涝
第一节 防洪治涝 堤防建设 据1921年(民国10年)勘查河道情况中记载:“松花江两岸,只有天然堤埝,各河道下游地势低洼,雨水稍多,河水横溢,宅田受灾”。1932年(民国21年)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沿岸因无堤防工程,洪水冲进城内,市郊所属沿江村屯田舍尽被淹毁,庄稼颗粒无收。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
第二节 农田灌溉
第二节 农田灌溉 40年代前,市区没有固定的灌溉工程。1940年,市区南郊平吊屯的朝鲜族人曾用柳条、石头垒坝,引水灌溉60~70亩稻田,二、三年后弃耕。1956年后,灌溉工程迅速发展。到1989年共建成抽水灌区5处,小型抽水站60余处,灌溉机电井1 206眼。灌溉总面积7.91万亩,占郊区耕地面积...
第三节 保土改水
第三节 保土改水 水土保持 1964年成立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在水利局设办公室。春季,首先在四丰村进行试点,修筑截流沟3 000米、石谷坊 13道。后因山洪暴发,全被冲塌。同年10月,市有关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西格木等 3个公社近2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土地进行联合勘察、规划,制定出综合治理措施。到19...
第四节 经营管理
第四节 经营管理 机构队伍 1947年,市政府建设科负责管理防汛修堤事宜。1951年设农林科管理水利工作。1955年成立佳木斯市修堤委员会。1956年,市农林局(郊区)设立水利科,开始有计划进行水利建设。1989年,郊区水利局内设农田科(含机电井管理站)、工程科(含河道管理处)、防汛办、勘测设计队...
第十章 农业机械
第十章 农业机械 新中国成立前,佳木斯郊区农业生产普遍使用传统旧式农具。主要是犁、锄、镰、磙、碾、磨,以人畜为动力,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为发展农业生产力,于1950年在组织互助合作的同时,开始改革农机具,示范推广新式马拉农具,主要有双轮双铧犁、十行马拉播...
第一节 农机作业
第一节 农机作业 田间机械 自50年代后期,郊区农机从无到有,由少到多。1964年计有大中型拖拉机24台,机引农具91台,联合收割机2台。进入70年代后发展速度加快,至1980年,拖拉机增到1 233台(其中大中型658台),机引农具1 076台,收割机56台。80年代改革开放后,小型农机猛增。至...
第二节 农机管理
第二节 农机管理 管理体制 经历 4次调整变化。1957—1961年,农机具归国家所有,人民公社经营使用,实行国有社营。1962—1968年,为减轻人民公社负担,改善管理,进行调整,实行国有国营。郊区成立国营农业机械管理站,统负盈亏。其下按 5个农村人民公社分别设立农机站,为生产队代耕收费。196...
第三节 农机修造
第三节 农机修造 生产企业 1960年,郊区创办东风拖拉机修理厂,修理拖拉机和生产部分农机具零配件。1962年,经调整移交给佳木斯市汽车修配厂。 佳木斯市农机修造厂始建于1969年,到1989年,共修理拖拉机804台,每年平均 44.7台。大修量最少的年份1977年只有16台;最多的年份1982...
第四节 农机供应
第四节 农机供应 网点设置 1957年,市郊农村的拖拉机配件由桦川县星火农机站定点供应。1958年改由佳木斯市五金交电公司供应。1 959.年成立佳木斯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担负农机供应业务。1962—1976年,市设专业性农业机械物资供应站,下辖星火、永安 2个门市部。1977年改称佳木斯市农机公...
第五节 科研培训
第五节 科研培训 农机科研 1960年,市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成立。以研制、引进、推广蔬菜、副食品生产机械为主,兼顾粮食生产的机械配套。编制 4人。1977年前,主要从事机具的示范、推广和农具部件改装工作。1978年,由吉林省延吉市引进蔬菜营养钵机技术资料,当年生产20台,在近郊蔬菜区推广使用15台。...
第十一章 国营农场
第十一章 国营农场 佳木斯郊区的国营农场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开始兴办的。在“大干快上”和为城市建立副食品生产基地的思想指导下,全面动员,一哄而起。先后建起和平、敖其、宝山、万里河、新光、四丰、服务等农牧场以及蔬菜、畜牧良种场。统由市畜牧园艺局管理,资金、干部由市统一调配。土地和畜力由农村社队...
«
1
2
...
9250
9251
9252
9253
9254
9255
9256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