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认真贯彻了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逐步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概括起来就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将责、权、利统一起来,使集体统一经营和劳动者自主经营两个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彻底改变了过去劳动过于集中,生产“大帮...
第一节 土地开发
第二章 种植业第一节 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始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统领富古唐阿率镇边军2 500人进驻铁山包屯垦戍边,规定每一士兵垦一万里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出放民荒,协领署自绥化投满、汉、锡伯族丁1 200户,划为40屯,每屯30户每户各受地45垧,计出放5 400垧...
第二节 种植区划
第二节 种植区划 铁力县属北温带,气候温暖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水利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但境内地形复杂,分山区、半山区和平原区,气候和土壤存在着差异和不同的生产特点,全县分为三个种植区。 东部山地麦薯主产区 指县境内东部的山川、盆地、谷地,包括朗乡镇的全部和神树镇的...
第三节 种植面积及产量
第三节 种植面积及产量 清末县境内人烟稀少,气候寒冷,农民仅种些成熟早的麦、黍、稷等耐寒作物,产量极低不能满足自食。中华民国和日伪统治时期,农作物种植以小麦、大豆、谷子为主,玉米、高粱次之。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全县种植粮食作物面积为79 100亩,粮食总产1 488万斤,平均亩产粮食18...
第四节 耕作制度
第四节 耕作制度 铁力县一年只能种一茬庄稼。经过多年生产实践,农民总结出一套较好的耕作制度。如“好地不如好茬口”,“宁种重茬不种迎茬”,“油见油三年愁”等轮作制度。采用杂粮茬扣豆茬,麦茬搅的耕种方法。解放前,境内农民流动性较大,不注意耕作制度,地力减退,只好休耕,另选地块开新荒,待地力恢复重新垦...
第六节 种子
第六节 种子 一、种子管理 铁力县种子的繁育、推广、管理工作,由低到高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三自”(农民自选、自留、自用)时期(1948至1956年)。农村家家种田,户户留种。多数农民沿袭“掐上风头,大堆选”的办法留种,种粮不分,以粮代种。较好的村屯,找有经验的老农挑选地...
第七节 肥料
第七节 肥料 1949年10月以前,农村各家各户种地很少施用粪肥。1954年随着农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各社队开始施用农家肥。1956年建立“五有三勤”(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家家有厕所,户户有灰仓;勤起,勤垫,勤打扫)制度,部分社队设有专职积肥员、积肥车,并配有专职干部常年抓积肥,积肥...
第八节 植物保护
第八节 植物保护 1953年开始,组织农民用赛力散拌小麦种,用清水洗后白酒拌谷种,防治黑穗病。苗期遇到虫害发生,组织人力捕杀。药剂灭虫用“六六六”粉,用纱布小袋或袜装子装上农药,用小棍边走边敲打口袋,将药撒在叶片上消灭害虫。 1959年,贯彻。全面防治,土洋结合,积极消灭,,的植保方针。各...
第九节 土地管理
第九节 土地管理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铁骊境内土地放段开荒,地契审定和发放由协领署统管。民国3年(1914年),凡领荒者需向设治局申请,领取契约书,土地可随意使用、出租、典当、买卖。是年,铁骊设治局对土地实行清丈,对地契以外的土地进行核定,发给土地执照,确定升科年限,征收租息和清丈费...
第一节 畜禽饲养
第三章 畜禽生产第一节 畜禽饲养 大 牲 畜 伪满县公署开拓科管理全县畜牧业,收买各种皮张和催要军马等事项。据日伪统计资料记载:康德元年( 1934年),全县只有大牲畜2 902匹(头)。其中马1 152匹,牛1 234头,平均每户养牛和马1.2头(匹)。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前后...
第二节 繁育改良
第二节 繁育改良 马 1952年从肇源、安达、齐齐哈尔等地买进一批蒙古型马。1965年,从勃利县种马场调入苏重挽特级种公马1匹。是年,在红光大队成立牲畜配种站。1965至1970年间,先后又调进卡巴金、黑龙江挽马4匹。在东方红、朝阳、红旗、前进等4个大队建立配种站,到1970年共配马306匹。...
第三节 防疫灭病
第三节 防疫灭病 伪康德9年(1942年),日本人在训练所移养日本马,将马传贫、马鼻疽病带入境内,当时铁骊训练所列为新鼻疽第一号地区,由“勤劳奉仕队兽医特务班”进行防治接种。伪县公署设立家畜诊疗所,对农村家畜实行检疫。但疫情一旦发生,往往不能控制造成牲畜大量死亡。 新中国成立后,县内建立畜...
第一节 种植
第四章 多种经营第一节 种植 药材种植 1958年,黑龙江省卫生厅、农业厅在卫国乡建立药材示范场,开始种植人参。是年,全县栽种3 233平方米,到1960年人参留存面积增长到8 981平方米。 1965年,神树、鸡岭、平山、东河、长山、爱国、东方红、五花、卫国、春光等生产队开始种植...
第二节 养殖
第二节 养殖 养 鱼 县境内有泡语203个,水库2个,可供养鱼水面1万亩。1962年,年丰大队和县砖厂修建鱼池,开始人工养鱼。1966年,全县养鱼水面1 000亩,投放鱼苗10万尾,产鱼3万斤。1979年,满江红、东河、凌云山村,桃山蚕场、八里川、长山林药场,相继修建了养鱼池。1982至19...
第三节 采集
第三节 采集 中 药 材 铁力山区农民早有上山“挖棒槌”(山参)的传统习惯。县境内出产各种野生中药材140余种。其中,采集利用的达30余种。东部山区盛产利五加、五味子、寄生、山龙、草乌、木贼等药材。蒲公英,山豆根、玉竹、百合、生麻、赤芍等药材遍布境内各地。每年春秋两季为中药材采挖季节,1980...
«
1
2
...
11668
11669
11670
11671
11672
11673
11674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