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人民陪审员
第三节 人民陪审员 1955年9月,县人民法院开始实行公开审判和人民陪审员陪审制度。当年,全县选出人民陪审员102名。1965年,开始实行人民陪审员轮流坐班制,参与有关案件的调查、审理工作。1955至1958年,共审理民事、刑事案件1042起。其中公开审理的766起,陪审613起,占80%。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四章 司法行政 1949年,铁力县司法行政工作由县人民法院承担。1981年12月,按照国务院批转司法部《关于迅速建立省属市(地区)、县司法行政机构》的规定,本县建立了司法科。1984年,司法科改称司法局,编制19人。1985年末,全县5镇4乡均配有司法助理。
第一节 法制宣传
第一节 法制宣传 1982年3月,县司法科内设1名专职人员负责法制宣传工作。是年,本县法制宣传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厉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决定》为主要内容。1983年,县司法科内设法制宣传组,城乡基层单位也普遍建立了相应的法制宣传组织。当年全县有法制宣传小组467个,兼职宣传员668人。是年,开...
第二节 公证律师
第二节 公证律师 1982年7月,成立铁力县公证处,配有公证员2名,当年开办了公证业务。1982年7月至1985年末,共办理公证业务730件。其中,经济公证620件,民事权利义务公证77件,涉外公证33件。此期间,接待公证咨询579人次,制止非法经济合同393件。由于开展了公证工作,对预防纠纷,...
第三节 人民调解组织
第三节 人民调解组织 本县人民调解组织始设于1950年10月。1954年3月政务院颁布《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后,全县人民调解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1957年,全县城乡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26个,人民调解小组75人,培训人民调解员221人。是年,共调解民事纠纷404起,多是婚姻...
概述
第十五篇 民政 劳动概述 1945年以前,自然灾害常常使铁力人民疾寒交迫、流离失所,可历代政府很少过问百姓饥苦,只是民间一些开明士绅兴办慈善事宜,让人们感恩戴德。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设民政部门,专门对社会灾民,对孤寡老人,对贫困户、五保户实行救济、扶助。仅1979至1985年,5年间全...
第一节 社会福利
第一章 民政第一节 社会福利 民国元年(1912年),创立铁山包慈善会,先后办了一些福利事业,当年造船1只,于呼兰河(西大河)免费摆渡,接送过往行人;于铁山包河、汉水河、半截河各架设木桥1座,方便了过往行人。1916年设义学堂1所,免收学费。民国6年(1917年),救济社会贫民粥米120石。民...
第二节 扶贫
第二节 扶贫 1977年始,本县采取扶持贫因队发展农副业生产,使之集体脱贫的办法进行扶贫工作。每年从临时救济款中拿出40%的资金做为扶贫专款,并规定扶贫专款70%用于扶持生产,30%用于救济贫困户的生活。1977至1979年,本县用于贫困队发展农副业生产的资金累计26万元,共扶持12...
第三节 移动与自流人口安置
第三节 移动与自流人口安置 清同治元年(1862年),铁山包隶属呼兰厅,当年移入30人,多为索伦族,靠狩猎为生。 光绪二十年(1894年),铁山包安插旗丁1 200户,同年,移人满族5 000人。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铁山包出放屯田,从绥化拨满、汉、锡伯族丁1 200...
第四节 支援前线
第四节 支援前线 1947年,为支援解放战争,本县组织60人、25副担架、13台运输大车,被编入黑龙江省基干担架队,随军参加了辽沈战役,为部队背送粮食、搬运子弹、运送伤病员等,于1948年胜利完成支前任务后返回本县。 1948年春,本县派出第二批担架队150人、I7副担架、IO...
第五节 婚姻登记
第五节 婚姻登记 1945年“ 八·一五”东北光复前,铁骊县城乡男女结婚,靠煤证,无登记,且多为封建包办、买卖婚姻,早婚极为普遍。1946年,县、区民主政府建立后,禁止包办、买卖婚姻,提倡婚姻自主。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铁骊县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了历时两个月的学习贯彻婚姻...
第六节 殡葬改革
第六节 殡葬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本县仍沿袭土葬的风俗习惯,有的任意选占墓地,多是埋葬在祖莹地或自己耕种的土地里。 1958年,各村、屯规划了公墓,不准在耕地里置坟,并提倡殡葬改革。 1977年,国家投资10万元,在县城北岗建成火葬场1处,开始推行火化。当年火化尸体64...
第七节 烈士陵园
第七节 烈士陵园 1947年夏,始建铁骊烈士陵园,园址在铁观镇五一大队附近。1972年陵园迁至县城西呼兰河西岸,占地4 590平方米。陵园周围修筑铁栅栏,园内栽植了松树300株,烈士陵墓、纪念碑均用水泥修筑。园内长眠着11位烈士: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东北民主联军二十一师六十一团副团长康化禧;剿...
第一节 劳动管理
第二章 劳动第一节 劳动管理 新中国成立初,县民政科负责劳动力的安置工作。1949年全县安置就业210人。其中安置在国营企业的85人,个体工商业108人,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17人。 1950年6月,按照国家关于《失业技术员工登记办法》规定,对城镇1 254名待业人员进行了登记。195...
第二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第二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4年6月,本县首批动员117名知识青年到乡下插队落户。1965年4月,全县动员24名知识青年赴田升镇于长安屯建立青年点,知青自己动手盖起7间草房,开垦30余响土地,挖6公里的引水渠道,当年开荒当年受益,于次年春青年点被评为全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进集体。1966年,...
«
1
2
...
11678
11679
11680
11681
11682
11683
11684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