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落实措施
第二节 落实措施 1979年县计划生育委员会配专职副主任,工作人员增加到3人。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1978)69号文件和《黑龙江省计划生育暂行规定》,县革命委员会制定了《嘉荫县关于提倡晚婚和实行计划生育的若干规定》。对实行计划生育好的给予表彰奖励;违犯计划生育规定的,分别给予党、政纪律...
第一节 民族构成与分布
第五章 氏族第一节 民族构成与分布 一、民族构成 嘉荫县很早以前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自清末以来,汉族人口最多,其次是满族、鄂伦春族、朝鲜族、无国籍的俄罗斯族,以及为数很少的达斡尔、回族等。建国后陆续迁入的有蒙古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壮族、锡铂族。 嘉荫地面是女真人的故乡,但是...
第二节 汉族
第二节 汉族 据1982年7月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有汉族人口68313人,占当全县人口总数的96·97%。 嘉荫县虽然汉族人口最多,但迁入较晚。满洲贵族夺取全国政权以后,他们以盛京以北为祖宗发祥地,禁止汉族人口到山海关以外垦殖。清初康熙皇帝为了抵御沙俄的侵略,从吉林、宁古塔、盛京等...
第三节 其他少数民族
第三节 其他少数民族 一、朝鲜族 朝鲜族在嘉荫地面定居约始于民国7年。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有一部分西伯利亚朝鲜族矿工到黑龙江省定居,民国政府允许入中国籍。温河镇南的培达屯是朝鲜族聚居屯落,约有40余户,主要姓氏有李、金、崔、朴、韩等。民国17年黑龙江水泛滥成灾,将培达屯淹没,大部...
第一节 历史沿革
第六章 鄂伦春族第一节 历史沿革 一、来源 鄂伦春族原游猎于额尔古纳河以西和贝加尔湖以东的鄂嫩河、石勒喀河,以及精奇里江(苏境结雅河,在黑河市对岸流入黑龙江)。近古以前,鄂伦春族与达斡尔、鄂温克、索伦等统称“北山野人”或“可木地野人”。“据《魏书》和《北史》记载,在今黑龙江北,外兴安...
第二节 人口
第二节 人口 有清末见毕拉路鄂伦春人口统计。民国6年俄国人希络格罗夫调查:“当时鄂伦春族分布在兴安岭一带的有950人,墨尔根地方430人,毕拉尔路890人,库码尔路1832人,共计4111人”。民国15年《苏联远东及外家资料调查,第一编》统计:“在中国境内的鄂伦春人,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两侧,...
第三节 生产
第三节 生产 公元17世纪中叶,鄂伦春尚处原始氏族社会。其基本生产单位叫“乌力楞”。由同一父系的若干代子孙的各个小家庭组成。主要生产工具是弓箭、猎犬。乌力楞内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 19世纪初,游猎于嘉荫县境内的鄂伦春族,已普遍使用马、猎枪、铁器,狩猎业有较大发展。民国期间...
第四节 生活
第四节 生活 建国前;鄂伦春族过着游猎生活,以“撮罗子”为屋。1953年县政府拨款在原胜利屯(乌拉嘎金矿团结为)建马架子房;9月26日,鄂伦春族实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定居。1955到1957年又拨给护林资,建9栋21间土木结构房舍。1976年生产队搬迁,金矿局补偿11万多元,建两户一栋土木结构...
第五节 文化教育
第五节 文化教育 鄂伦春族虽有语言,并无文字。建国初期居住在胜利屯的鄂伦春族全是文盲。1952年在乌拉嘎金矿北沟办小学一所,共有学生13人,其中鄂族学生6人。1955年增加到10人。鄂族学生的衣、食、住、学等各项费用全由国家承担,每个学生全年供给费约180元。1956年为方便鄂族儿童就近入学...
第六节 卫生
第六节 卫生 建国初期,鄂伦春族疾病甚多。由于过去长期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嗜酒并吸食鸦片,多数人患有肺结核病。妇女团分娩不在屋里,以桦树皮代替月经纸,不懂生理卫生,普遍有妇女病。 1955年以前,政府对鄂伦春族实行免费医疗,以后医疗费实行全额补助,县防疫部门对肺结核患者进行定期...
第一章 综述
第四篇 农业第一章 综述 民国5年(1916年)乌云设治时,首任设治员孙佛三查阅汤原县清丈局图纸核算,境内有荒原30·05万垧,已垦熟地200余垧,人口790人(男675人,女115人),人均占有耕地0·25垧。主要种植玉米、谷子、高粱、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口腹自役。农民家庭的经济来源...
第一节 租佃关系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第一节 租佃关系 民国期间,乌云、佛山两县科佃关系松散,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也较内地轻微。据乌云县民国18年(1929年)《农业状况调查表》记载,佃户与业主的祖佃关系,有三七分粮或二八分粮(业主三成,佃户七成,或业主二成,佃户八成),并无一定标准,均按土地离家远近或开荒...
第二节 土地改革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948年初,合江省委派19名干部,组成土改工作团,进驻佛山县,从农历正月十三日开始,以佛山村为重点,全面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县工委派出一个排的兵力,随同工作团进驻重点村屯,保卫土改工作。 土改工作团进点后,通过访贫问苦,宣传土改的意义和方针政策,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组...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一、互助组 佛山县互助合作运动出现在1949年。开始组织的是以插犋换工为主要形式的临时互助组,以后逐步发展成三大季节组和常年组。常年组仍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生产资料私有,在组内用换工互助的形式,解决生产中人、畜力不足的困难。1952年以后互助合作运动发展加快,到1...
第四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第四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1980年春,在保兴、富饶、常胜等公社的7个口粮不能自给的贫困队,试行口粮田包到户的责任制,当年均实现口粮自给有余。1981年又在全县19个生产队试行口粮田、责任田包到户。1982年1月县召开农村四级干部舍议,批准44个贫困队实行“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占生产队总...
«
1
2
...
11691
11692
11693
11694
11695
11696
11697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