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养殖业
第一节 养殖业 县内养殖业以家畜、家禽为主。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养殖业项目和产量逐年增加,并成为城乡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一 养猪 “蒙旗地开放”前,生猪饲养量极少。“蒙旗地开放”后,随着汉族的大量迁入与种植业的兴起,生猪饲养量逐年增加,多以自食为主。民国8年(191...
第二节 采割业
第二节 采割业 县内盛产芦苇、羊草等野生草类和蘑菇、黄花等10余种野菜以及防风、甘草、柴胡、黄芩、毛知母等 129种草药,还有山杏、山丁子、欧李和山里红等野果。部分野生植物早在十七世纪中叶就被采集食用。“蒙旗地开放”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开发,野生植物大量被人们采割利用。1949年,野生植物采...
第三节 编织业
第三节 编织业 编织是县内传统副业项目。民国时期农村就已开始利用本地野生资源,从事人工编织苇席、秫秸席、柳条筐、芙子、簸箕和笸萝等。其产品大部分作为生产工具自制自用,另一部分则作为商品出售,资助家庭生活。编织业生产以苇席、苇帘为大宗,不受季节、场地限制。苇席规格多为5×8尺,人均每天编一领。苇帘...
第四节 狩猎业
第四节 狩猎业 二十世纪初,旗内野生资源丰富,在泡泽旁、柳丛中、草原上栖息着狍、黄羊、山兔、麝鼠、狐狸、山鸡、艾虎、沙半鸡、大雁、仙鹤等40余种飞禽走兽。今敖林西伯一带曾是天然狩猎区,黄羊、狍子、狼等动物少则几十只,多则几百只一群,常常出没于泡泽边和草丛中。蒙、汉等民族向以农牧业生产为主业,冬季...
第五节 熬制业
第五节 熬制业 清光绪二十五年(1989),移入垦荒的汉人先后发现土碱和土盐并熬制出售。碱区在纳赫尔诺尔(今龙虎泡)南大、小白龙泡一带,盐区在烟筒屯东南大盐场一带。清宣统二年(1910),杜尔伯特旗兴办碱锅“上等者九处,出碱既旺而佳。每年销售无存。”民国时期。土盐年产5—6万斤,颜色虽然与海盐相...
第一节 机构
第六章 水利第一节 机构 1956年1月,设立水利科,行政干部、技术干部各5人。12月,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管理局下放给本县,充实到县水利队伍中16人,其中技术干部10人,行政干部、工人各3人。1959年4月,县委、县政府根据压缩机构,精简人员的精神,撤销水利、农林科,设立农林水利局。省下达水利编...
第二节 堤防工程
第二节 堤防工程 一 嫩江防洪堤 伪满康德8年(1941),黑龙江省公署建设科勘测设计嫩江防洪堤。伪满康德9—11年,旗公署强征“勤劳奉仕队”先后修筑大排排、马场、绰尔屯 3道防洪堤。大排排防洪堤北起西官地红土山,南至大排排屯北岗,堤长 3.3里;马场防洪堤东起马场,西至泰和北岗,堤长10....
第三节 排灌工程
第三节 排灌工程 一 他拉哈排灌工程 他拉哈原排灌区工程位予他拉哈镇内西官地。排灌区属嫩江洪泛区,面积 5.1万亩。伪满康德9年(1942),大排排堤防修筑后,成为一个闭塞洼地。最低处较嫩江滩地低2米,比岗地低6—7米。因低洼,多年积水,表土虽然肥沃但有粘性,逢雨季易内涝,春季却由于春风较大...
第四节 引水工程
第四节 引水工程 一 “北引”工程 北引工程自讷河县拉哈附近江段无坝处开始,主干渠经富裕、依安、林甸、青岗、明水、安达等 6个县,通往大庆红旗水库和大庆水库。干渠全长245公里,大小建筑物139座。工程北段(乌裕尔河交叉枢纽工程以北),引水量50立方米/秒,工程南段30立方米/秒。全年引水期...
第一节 机构
第七章 农机第一节 机构 1951年,旗农林科内设农业技术推广站,兼管新式农具推广。1952年,旗农业技术推广站内增设农具组。专门负责新式农具和改良农具推广制造。1960年4月,农业机械局成立。局长1人,副局长2人,工作人员7人。农机系统国营职工108人。6月,县农具厂由工业系移交农机系统。1...
第二节 经济形式
第二节 经济形式 一 全民所有 1952年,旗政府将拖拉机、半机械化农具投放到国营农场、苗圃。1953年,旗政府为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生产,在七区(胜利)、六区(好田格勒)、四区(他拉红)、三区(克尔台)建立半机械化技术指导站(也称农具推广站),负责半机械化农具推广、示范和维修工作。每站配备...
第三节 农机具
第三节 农机具 一 小农具 清光绪三十年(1904)“蒙旗地开放”后,犁、锄、镰、锹、镐、石滚、磨、扇车、垛权等铁制、木制工具已基本配套和应用。上述农业生产工具大部分可以随身携带,被人们习惯称为“小农具”,普遍使用的有30至40个种类,大致可分为耕地、整地、镇压、播种、复土、中耕、收割、脱谷...
第四节 农机作业
第四节 农机作业 一 机械耕种 农业生产传统耕作制是使用三角铧木犁和耧耙,进行扣种、耲种交替垄作栽培方法,只能在原垄基础上,垄沟与垄台之间互换位置翻来复去,对土壤耕翻深度仅有12—13厘米,并在垄底下形成三角形波浪式紧硬犁底层。耕作层浅,造成农作物生育、防旱能力下降,限制农作物单产量的提高。...
第五节 经营管理
第五节 经营管理 经营农业机械初期,尚未建立农机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全照搬和沿用苏联的农机管理规程。1959年,省人民委员会颁布农机经营管理规程中规定公社的农业机构、畜牧机械、水利机械、电气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各种座机和修理设备均属管理范围。管理内容包括计划管理、机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又称“大管...
第一节 机构
第八章 气象测报第一节 机构 1959年1月,县气候水文站建立,内设站长1人,观测员2人。8月,又增调观测员2人。1962年9月,县气候水文站改称气象站,设站长1人,观测员6人。1980年3月,气象站改为气象科,科长1人,观测员5人,预报员1人。1984年5月,气象科改称杜尔伯特气象局,内设测...
«
1
2
...
12918
12919
12920
12921
12922
12923
12924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