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机构
第四篇 农业第一章 畜牧业第一节 机构 1954年3月,农业科内设畜牧站,职工7人。4月,旗内有5个区设农牧站或畜牧站,职工19人。小林科设民办公助种马配种站1处。 1958年 5月,畜牧站与土产品采购站合并成立畜牧生产服务总站,隶属县人委,兼管牲畜交易业务。9 月,畜牧生产服务总站改称畜牧局...
第二节 经济形式
第二节 经济形式 一 私人所有 清光绪三十年(1904),“蒙旗地开放”以前,草原、水域全归札萨克、贝子、公、台吉所有,他们并拥有大量牲畜。“蒙旗地开放”后,汉族地主也拥有众多的牲畜。民国期间,后新贝子乌尔苏那苏图有 1处马营子、1处牛营子、3处羊营子,总计牛马1 000余匹(头),羊2 0...
第三节 畜类生产
第三节 畜类生产 牛、马、羊、猪的饲养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前的索离人时期,本县沿江一带古人类遗址中曾有上述畜骨出土。蒙古族游牧到此后,单纯饲养牛、马、羊。汉族移入开始饲养猪、禽。中东铁路兴建时俄人带入奶牛。清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战争爆发,牲畜遭到俄军“贱购强取,十去四五”,旗民逃亡,牲畜...
第四节 畜禽种类
第四节 畜禽种类 一 马 本县原有蒙古马,体形小,善跑抗寒,耐粗饲,骑乘用,輓力差。清代。引入蒙古西部的“三河马”,属乘輓兼用马。1952年,从苏侨手中购入盎格洛鲁曼种公马,属輓用马。1956年,引入顿河种公马,属乘輓兼用马。1957年,引入苏重輓和敖洛夫马,敖洛夫马属乘輓兼用马。1958年...
第五节 饲养管理
第五节 饲养管理 一 饲养形式 游牧,是杜尔伯特部最早的饲养牲畜形式,大范围的游牧常常造成部落的迁徙。杜尔伯特建旗后,草原仍很广阔,仍有游牧的余地。清末,尤其是“蒙旗地开放”后,蒙古民族开始定居。清宣统二年(1910),全旗3 400人,分散在174个村落中,平均每村四、五户,不足20人,而...
第六节 疫病防治
第六节 疫病防治 一 畜禽疫病 本县范围内的畜禽疫病有:马传贫、马鼻疽、马脑炎、流感、淋巴管炎、气肿疽、钩疫、坏死杆菌病、胃蝇、腺疫、副伤寒、炭疽、焦虫病、破伤风、狂犬病、消化道线虫病、牛瘟、牛结核、巴氏病、皮蝇、放射菌病、犊牛钱癣、犊牛白痢、角膜炎、布鲁氏杆菌病、牛肺疫、疥癣、口蹄疫、羊痘...
第七节 繁育改良
第七节 繁育改良 一 繁育手段 清代游牧时期,牲畜自然交配、繁育。民国期间, 有选择地保留与阉割公畜。伪满康德5年(1938),喇嘛甸军马补充所对马实行人工采精配种。1953年,在示范农场设立绵羊人工授精站 1处,当年开展工作。1958年,试行牛的人工授精配种。1960年,县委提出“大发展,...
第八节 草原开发
第八节 草原开发 一 草原利用 “蒙旗地开放”前,草原面积1 700万亩,牛单位占有草原500亩以上。“蒙旗地开放”后,大部分草原被辟为农田,仅为蒙古民族保留小部分“生计地”以牧养牲畜。1957年,草原面积620万亩,牛单位占有草原135亩。1963年。在全县范围内划分采草区和放牧区。县内共...
第一节 机构
第二章 种植业第一节 机构 清光绪三十年(1904)“蒙旗地开放”,清廷在旗内设置荒务行局管理垦殖事宜。 民国20年(1931),泰康设治局设建设科。设科长、科员各1人,管理农林事宜。 伪满大同 2年(1933),泰康县公署设内务科。管理农业。伪满康德元年(1934),杜尔伯特旗公署设置同...
第二节 经济形式
第二节 经济形式 一 私人所有 清顺治五年(1648),杜尔伯特建旗设治。清廷规定杜尔伯特境内土地全部归札萨克所有,其实是以札萨克为代表的氏族团体所组成的统治阶级共有(或称总有地、封地)。札萨克对封地只有分配权,不准买卖、典当和招民私垦。 清光绪三十年(1904)“蒙旗地开放”后,杜尔伯特...
第三节 土地开垦
第三节 土地开垦 辽金时期,已有人在此开荒种田。白音诺勒、腰新屯两乡有辽金时代的犁铧出土。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驿站建成,站丁们在指定的范围内开荒种田。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关内的汉族人冲破清廷封禁,移入垦荒。 清光绪三十年(1904),“蒙旗地开放”,土地被大量垦殖...
第四节 作物种类
第四节 作物种类 本县最早出现的农作物是稷、黍、粟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朝鲜人申忠一在《李朝实录》中记述:“……蒙古春耕时,多聚人马于平野,累累使人马之践踏粪秽后,撒稷、黍、粟诸种,又使人马践踏”。又据康熙年间《龙江纪略》说:“卜魁四面数十里皆寒沙,少耕作,城中数万人,咸资食于蒙古糜田”...
第五节 栽培技术
第五节 栽培技术 清光绪三十年(1904)蒙旗地开放后。实行“两年耲种一年扣种”的一年一熟垄作制。传统耕作制特点是少耕法,合理轮作。如果轮作换茬不当,容易引起重茬。民间曾采取大豆不重茬、不迎茬,高粱、谷子不重茬,小麦连作,玉米重二年茬方式换茬轮作。结果还是玉米由于重茬,病害严重;小麦连作,燕表增...
第六节 良种繁育
第六节 良种繁育 本县出现种植业以来,民间传统的选种方法多是在秋季收获期,到田间选择棵壮、穗大、籽粒饱满的农作物果实留作下年的种子,不注意改良和更新,个别农民留种粗陋随便,造成作物退化。 1952年,良种场成立,承担良种繁育任务。1956年,国务院提出“四自一辅”种子工作方针(即自繁、自选、自...
第七节 改土施肥
第七节 改土施肥 一 改土 本县是典型的风蚀沙化区,平均每年风季刮走地表土厚度达1—2厘米,造成土地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地力减退,结构恶化,由此而形成的低产土壤面积 48.5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8.5%。 1950年,实行农作物改制和增施农家肥、以土改土、深松改土、绿肥改土、造林治沙等...
«
1
2
...
12916
12917
12918
12919
12920
12921
12922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