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七节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第七节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1964年,本县开始进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同年9月,第一批6名城镇应届初中毕业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截止1967年末,已在新发公社永和大队、团结公社永发大队和团结大队建立了三处知识青年安置点,安置下乡知识青年35人。1968年,掀起知识青...
第八节 城镇待业青年安置
第八节 城镇待业青年安置 1979年,城镇初、高中毕业生由原来的上山下乡转入城镇安置。按照中央提出的“在国家统筹计划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广开生产门路,当年兴办集体企事业87个。其中:工业产品加工、修配业28个,知青农场1个,商业、饮食、...
第一节 干部队伍
第二章 干部第一节 干部队伍 1946年,全县有行政干部63人,事企业干部70人,总计133人(供给制干部76人,薪金制干部57人)。其中:县直机关37人,区级机关26人,教育49人,卫生8人,其它企事业13人。1947年,县区行政干部81人(供给制干部75人,薪金制干部6人)。其中:县直...
第二节 干部分布
第二节 干部分布 1972年,全县干部总数为2644人。其分布情况是:党政机关376人,政法系统165人,交通运输系统66人,农林水牧系统324人,财贸系统608人,文教卫生系统1047人,其他系统5人。1985年,全县干部总数为3979人,其分布情况是,中共党委207人,人大常委会18人,...
第三节 干部结构
第三节 干部结构 1949年6月县城解放以后,特别是建国以后,随着县内各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全县干部逐年增加,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专业技术干部也逐年的增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注意了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加快了实现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第四节 干部来源
第四节 干部来源 一、吸收录取 1945年9月~1949年9月,由于人民政权刚刚建立起来,县内干部极端缺乏,除延安派来的少数干部和选留一部分伪职员外,组织人事部门在城镇工人、小知识分子及土地改革运动的积极分子中选拔录用了378名新干部。 建国以后,由于县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干部的需...
第五节 干部调配
第五节 干部调配 县内的干部调动,党群机关的干部由县委组织部办理,行政机关的干部和事企业单位由县人事局办理。1957年,县内调配干部56人(科级以上的7人,一般干部49人),其中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的25人(协商调入13人,协商调出12人)。1964年,县内调配干部174名,其中,选拔充实农...
第六节 干部管理
第六节 干部管理 1945年9月本县解放以来,干部管理工作总的原则是党管干部,同时,按职务不同,采取分口管理、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办法。 1971年以前,县(处)级干部均由省委管理。1972年,县委正、副书记、县革委主任由省管理,其余县(处)级干部归地委管理。1984年下半年开始,县委...
第七节 干部精简下放
第七节 干部精简下放 1949年10月,全县进行干部队伍整编工作,共精简编余干部20人。其中:安置到农场9人,企业1人,回乡生产的区助理员13人。 1954年9月,按照省政府统一布署,全县行政机关进行人员精简工作。省给精简人员指标34人,实际精减36人。其中:县政府机关10人,区政府机...
第八节 离休、退休、退职
第八节 离休、退休、退职 一、离休、退休 1955年12月29日,国务院(1955)国秘字245号文件,颁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并规定该办法从1951年1月1日执行。该办法规定: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男年满60岁,女年满55岁,工作年限已满5年,加上参加工作前主要靠...
第九节 干部奖惩
第九节 干部奖惩 建国以后,县内就开展了干部奖惩工作。1952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政处分的批准程序》。195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使县内干部奖惩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干部奖惩工作受到严重干...
第十节 干部培训
第十节 干部培训 1945年9月本县解放以后,县委、县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干部的培训工作。采取短期轮训、在职进修、离职学习、在职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干部的培养和提高工作。 1947年7月~10月,县委、县政府,为适应县内土地改革和政权建设的需要,以短期训练的形式举办了“乡文书训练班”,选拔了...
第十一节 干部福利
第十一节 干部福利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对干部福利工作十分重视,每年对生活困难的干部都给以生活困难补助。1953年,共补助贫困干部113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17.9%,补助金额达54793700元(旧人民币)。1957年,全县补助干部146人,补助金额7970元,人均补助54.59元。1964...
第十二节 编制
第十二节 编制 1946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将德都县定为3等县,全县行政编制定为75人。同年末,全县实有人员79人,超编4人(因为当时正处在“剿匪”阶段,公安队负责县城治安人员超编,经请示省政府批准)。1947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核定:县政府编制33人(其中:干部17人,杂务16人);政治部...
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驻军
第二十编 军事第一章 驻军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驻军 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清政府就“应于何处永驻官兵以防俄人入寇”问题,派大臣依桑阿到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处“详加议定”。依桑阿亲自带人到墨尔根(今嫩江县城)沿讷谟尔河至温察尔屯(今青山镇东部)、空郭尔进屯(今团结乡团结村)等处勘察,...
«
1
2
...
13849
13850
13851
13852
13853
13854
13855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