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低能与残疾人口
低能与残疾人口是指智力与能力低下,即盲、聋、哑、痴呆、傻等具有残疾等级的人 口 ,有的将定性残疾人分为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精神病残疾和综 合残疾等6类。在旧中国,对残疾与低能人口极不重视,清末与民国时期虽有“废疾”人口统 计,但很不全面。1913年,呼兰、瑷珲、嫩江、安达...
第二章 人口文化素质
远在4.2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黑龙江地区生活,并创造了原始古文化。约至4000年 前 ,黑龙江地区古老民族肃慎族,已开始向周王朝进献“楛矢石弩”,表示臣服。在秦汉时期 ,黑龙江地区居民虽已步入农业经济,跨入文明的门槛,但这时文化的传播,仅限于生产劳 动技能与经验的相互传授,还未出现正规的学校教育...
第一节 明代以前人口文化素质
一、夫余人口文化状况 夫余是东北土著居民中较早进入文明时代和建立政权者之一。在其存在的数百年间,曾 创造了饶有特色的文化,为松嫩平原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夫余人有自己的语言,但随着夫余族人的解体,本民族的语言在后来逐渐消失了。关于 夫余文化状况,文献古籍未留下任何记载,不过鉴于...
第二节 清代人口文化素质
清代沿袭明制,崇尚儒学,从中央到地方建有完备的学校体系。清政府还通过推行科 举 制来笼络各民族知识分子,束缚他们的思想,防止他们的反抗。黑龙江地区地处边陲,加之 清初的长期封禁,限制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学校设置和科举实施较晚,形成了地广人稀、 文化落后的局面。清末,清政府明令停止科举,提倡创办学...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人口文化素质
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20年间,黑龙江地区处于奉系军 阀 统治下,外国侵略势力此消彼长,外患加剧,战乱迭起。在这样的背景下,黑龙江地区的教 育事业举步维艰,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缓慢。 原黑龙江省教育厅于1915年4月颁布了《义务教育章程》,开始在全省推行义务...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文化素质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创办各类学校,开展各种形式 的 文化教育,全省人口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一、受教育人口状况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口文化素质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85年间 ,全省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口文化素质大幅度提...
第五篇 人口就业
早在旧石器晚期,黑龙江地区先民就以从事渔猎和采集为生。汉代时,夫余人以畜牧 业 和农业并存的经济代替了原始的渔猎经济。金代女真人形成了以农牧为主的经济结构。其后 ,黑龙江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有些时期还出现过倒退。清末民初,以移民、土地开发及近代 科学技术的应用为特征,逐渐形成了农业和工商业为主体的...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的工商业及人口就业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人口就业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逐步开禁放垦,汉族入垦农民增多,大量土地得到开垦,农业 生 产力提高很快。黑龙江各地出现了一批以磨坊、油坊、烧锅三种行业为主的手工工场。一些 外国资本家开始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地区经商、办厂。 1860年(清咸丰十年),清政府在部...
第二节 中华民国前期人口就业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落入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统治之下。地方财 力 短缺,军阀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各业得到了发展。 一、工矿业人口就业 20世纪初,由于河北、山东等地连年天灾和战乱,使很多破产农民移居黑龙江地区。黑 龙江地方政府出于抵...
第三节 东北沦陷时期人口就业
日本占领东北初期,战乱及松花江洪水造成了黑龙江地区经济的衰退,许多工厂、店 铺 倒闭,工人、店员、职员大量失业。关内移民流入城市后,大多以做小商贩、打短工、帮工 等谋生。 随着日伪政权大规模的经济掠夺、大办土木和扩建工矿,黑龙江地区人口又以较快的速 度增长,各业从业人数大增。黑龙江地区1...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人口就业
黑龙江地区解放后,进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引导农民互助合作,没 收 了官僚资本企业,取消了帝国主义的经济特权,扶持工商业,向私营企业订货,创建与发展 了国(公)营工商业,充分调动了工商业主和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被日伪摧残破坏的 工、商、农各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日本投降后...
第一节 劳动适龄人口数量构成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口就业 一、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及变化 劳动适龄人口的年龄界限,国家规定为男性16~59岁,女性为16~54岁。劳动适龄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重,称为劳动适龄人口率。 随着黑龙江省总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劳动适龄人口也呈增加趋势。1949年劳动适龄人 口率为...
第二节 人口资源利用
一、就业人口规模 新中国成立初期,黑龙江地区社会劳动者有311.5万人,1985年达到12812万人,增加了 3.11倍,年均增长速度为4%。就业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各时期存在差异。在国民经济恢复 时期,社会劳动者增加65.3万人,增长20.96%,年均增加21.77万人,年递增6.6%...
第三节 不在业人口状况
不在业人口,按照1982年人口普查规定,系指1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中除在业人口以外 的 那一部分人口,包括在校学生、家务劳动、待升学、待国家统一分配、市镇待业、退休退职 和其他人员。 1982年人口普查时,黑龙江省不在业人口为795.4万人,其中男性212.5万人,占26. 72%;女性5...
第四节 在业人口结构
一、社会劳动者构成 社会劳动者是由全民、集体及其他所有制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和乡村劳动者等几部分 组成。 (一)职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职工队伍也在壮大。1949~19 85年职工的增长速度差异较大。最快的为恢复时期,达到年递增...
«
1
2
...
3439
3440
3441
3442
3443
3444
3445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