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晒场建设
第三节 晒场建设1948、1949年没有晒场,粮食损失严重。1950年后,各作业站或生产队建起了土晒场,农场部、二作业站、八号等处建有6块晒场。1955年在一作业区(原二作业站)召开水泥晒场建设现场会,共同研究建水泥晒场技术问题,直至60年代才开始大批建造水泥晒场。1965年,全局各场都兴建水泥晒...
第四节 自来水工程
第四节 自来水工程一、工程建设 随着农场各业生产建设不断发展,农场场部建设逐步城镇化。1980年,场部自来水工程建设计划得到省农场总局的批准,水塔工程于7月份开始施工,第二年贮水百吨水塔竣工,塔高34米,最大贮水量120吨,日最大供水量2000吨。一泵站和二泵站1981年施工。二泵站是塔前泵站,...
第五节 农田建设
第五节 农田建设建场初期,只凭黑土结构好、肥力高的自然优势进行耕作。随着开发年限延长,自然生态日趋恶化,涝灾不断,旱灾也时有发生,农作负担大,影响产量和效益。开发十几年后的二分场及其他分场生产队部分地块,由于多年只种不养,或缺少科学管理,水蚀、风蚀严重,耕作黑土年年搬家,淤积沟谷。土壤剥蚀,黑土层...
第二节 公路
第十章 交通运输第二节 公路一、建 设 建场之初,场部到各作业站都是土公路。1952年场部到各作业区的主干公路,开始陆续加高路基,铺砂石。这项工程由基建部门的道路工段承担,招收绥化等地民工和盲流工人组成两个工地,每个工地有几个班组,共三四百人的筑路大军。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实行人海战术,肩挑...
第三节 运输
第三节 运输一、货 运 1952年以前,农场的车辆少,只限于场内运输。1953年以后,机动车辆逐年增多,场内只留足够车辆完成季节性运输生产和基建备料的运输任务,余下的车辆向社会提供运力,搞营业性运输。 对外运输,早年主要为农业县份运送粮食和为大中小城市运送基建、商业物资。60年代以后,主要转...
第四节 管理
第四节 管理1968年前,交通工作由地方政府交通部门统一管理,农场汽车队长以抓生产为主兼安全检查负责交通安全事宜。七团时期,由团装备股管交通,自成系统,隶属一师装备科领导。恢复农场体制后成立工交科,同北安地方政府交通部门和北安农管局主管部门为双重领导关系。1984年,场工交科下设交通监理站、运输管...
第一节 机构队伍
第十一章 通信第一节 机构队伍1952年,场部设电话总机,由场长办公室领导,传递信件由场长办公室通信员负责。当时电话室只有两个人。1958年,农场办事处设中心交换台,3名话务员;各农场设电话交换台,每个农场两名话务员。话务员兼广播员。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农场电话交换台和赵光邮局通信机构没...
第二节 设施建设
第二节 设施建设一、交换机和电话机 1951年前,农场通信手段简单原始,下达通知、往来文件、信件,靠骑马、徒步传递或随运输车捎递。1952年,由机线员谢荣辉等人在场部办公室首次安装 1台军用20门磁石人工交换机和8部终端电话机。不久,电话线路通到了作业区和生产队,生产队电话并联在作业区电话上...
第三节 管理服务
第三节 管理服务农场开始电话通信时,话务员朴静白天值班,机线员谢荣辉除机修和线路维修外,还兼值夜班。以后通信范围逐年扩大,人员不断增加,工作制度不断健全。遇有紧急电话,话务员风雨不误,立即传达或报告。1958年,农场办事处所属各农场陆续设立电话交换台,电话线路全面开通,全区上下各级话务和机修任...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十二章 集体个体经济第一节 发展概况建场初期,家属工作委员会组织职工家属参加一些如缝纫、菜班、食品加工等服务行业,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1962年,农垦局局直居民委员会把家属编成组参加夏锄、秋收等农忙劳动。1964年局长赵振卯更加重视妇女劳力的使用,局直以居民委为单位,以家属委员会为核心,调...
第二节 集体经济
第二节 集体经济40、50年代农场基本上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的农业经济。到了60年代,赵光垦区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居民住户和人口大幅度增长,为使广大家属劳力潜力充分发挥,有利生产和改善职工家庭收入结构,把她们组织起来,参加各业生产劳动。家属队这个国营农场经济成分中的集体经济生产单位,在黑龙江垦区诞...
第三节 个体经济
第三节 个体经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以后,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国营农场内部个体经济开始发展。1981年农场出现第一个商业个体户,1982年除商业户明显增加外,修理、食品加工也相继出现。1984年,除原有业体增加数量外,还扩大到运输、饮食、贩运等行业。据统计,全场个体经营...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十三章 计划财务管理第一节 发展概况农场计划财务工作大致经历4个发展阶段: 一、摸索经验阶段(1948~1952) 建场初期,人才缺乏,专业会计人员更缺。1948年只有1名会计、1名出纳从事财务工作。当时的会计是事业性收支会计,建场所需资金设备、物资统由国家供给,费用由国家报销。作为经...
第二节 计划管理
第二节 计划管理建场最初几年,上级领导部门不下达生产计划指标,作物指标由农场自行确定。根据生产需要,1950年农场内部实行“联系合同制”的计划管理办法,即从经理科的油料、物资、零件的采购供应与生活保证,到作业科的农机维修、汽车和大车运输,会计室的资金供应等各个环节,一直到3个拖拉机队、9个拖拉...
第三节 财务管理
第三节 财务管理一、固定资产 (一)来 源 1961年以前,农场生产所需设备及办场所有基本建设费用统由国家拨款,固定资产全部由国家投资形成的。1962年,根据《黑龙江省国营农(牧)场财务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农场建立“企业奖励基金”,当年自筹14.3万元投入基本建设,增加了固定资产。196...
«
1
2
...
8036
8037
8038
8039
8040
8041
8042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