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种植业
第一节 种植业 粮 豆 各农场粮豆生产历以自给为主,国家不给购粮任务。60年代,土地新垦,种植面积少。主要品种是小麦、大豆和玉米。1965年前年种植0.5万亩左右;70年代年均种植 0.75万亩。产量低而不稳,一般年成亩产60公斤左右,总产50万公斤上下。职工口粮、畜禽饲料需靠国家返销补助。80年...
第二节 养殖业
第二节 养殖业 郊区国营农牧场建场初期,以发展畜牧业为重点。在“大跃进”年代,曾盲目大搞万鸡楼、万鸭湾、万猪场,大兴土木。由于盲目蛮干,招致很大经济损失。调整后,各场从实际出发,安排生产计划。在近郊重点发展奶牛、蛋鸡,远郊凭借山林、洼地开发养鹿、养鱼。1989年,养殖业收入达279万元,占农场总收...
第三节 加工业
第三节 加工业 郊区各农场创办初期,仅生产农牧原料产品。于60年代中期始有粮油加工,利用饲料酿酒,但主要是自给性生产。1966年,首先围绕鲜奶销售难的问题,创办奶粉厂、冰果厂。70年代围绕鲜果加工,开发果酒及罐头。进入80年代后,形成以奶、蛋、水果为原料的两大系列产品,并且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工业...
第四节 经营管理
第四节 经营管理 市国营农场的管理体制变动频繁。60年代初由市畜牧局国营农场科统一管理。1972年成立市国营农场管理处,党政关系隶属郊区,财务纳入市级财政,亏损由市财政拨补。1980年改建为佳木斯市牧工商联合企业公司,1985年后设郊区国营农场管理局,与公司实行政企合一体制。 各农场自成立后,长...
第五节 农场简况
第五节 农场简况 佳木斯市牛奶公司 前名西郊畜牧场,始建于1959年。开始以畜牧饲养为主,后转为以乳制品为主,食品加工为辅的牧、工、商一体化的中型企业。公司内设13个工厂和车间。1989年共有职工760名,固定资产1 734万元。年末存栏奶牛350头,鸡16 856 只。1980年前,长期依靠财政...
第十二章 农村收益分配
第十二章 农村收益分配 1948年,经过土地改革,广大贫苦农民分得土地和生产资料,有了摆脱贫困的基本条件。近郊农户菜粮兼种,生活可以自给自足。中远郊农民种植经营单一,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平均每人年收入仅60~70元左右。1957—1983年,郊区农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 8%;公共积累和农民分配年均增长...
第一节 收支构成
第一节 收支构成 1957年,郊区集体经济总收入为864万元,总支出为298万元,占总收入的34.5%。在总收入中:种植业收入688万元,占79.6%;牧业收入132万元,占15.3%;渔业收入25万元,占2.9%;副业收入19万元,占2.2%。 1958~1978年,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加之经济体...
第二节 公共积累
第二节 公共积累 农村实行集体经济时期,公共积累是在总收入中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公积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和购置固定财产。初期提留比例一般占总收入的 5%,近郊菜田队略高于粮田队。公益金用于集体文化福利事业,在总收入中提留1~2%。人民公社化以后,在总收入中提留比例逐步增大,两项合计,一般在10~1...
第三节 农民分配
第三节 农民分配 农村集体经济期间收益分配,贯彻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原则。即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社员劳动评工记分,年终结算,按工付酬。具体分配方法是:全年集体总收入扣除交纳农业税,偿还国家贷款,留够公积金、公益金和下年生产费用后,所余部分按全年劳动总工分数平均,计算出...
第十三编 商业
第十三编 商业 佳木斯商业起步于粮食的生产与经营。19世纪末叶,佳木斯周围土地大面积开发,粮食生产迅速发展。农民自食有余的粮食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初时,农民、小商贩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承担者,继而出现专门经营粮食的粮栈和兼营杂货、钱庄的粮食杂货业和钱粮业。其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粮食业与其...
第一节 经济成分
第一章 经济结构第一节 经济成分 个体商业 佳木斯建镇后,个体商贩渐增。至民国初期,镇内各个街道形成以农民、个体商贩为主的粮谷市、柴草市、骡马市、劳务市等交易场所。个体商贩经营形式灵活多样,有的背包挑担走街串巷游动叫卖,有的在街头巷口或集市上摆摊销售。多数商贩本小利微,依靠经营收入养家糊口。日伪统...
第二节 商业机构
第二节 商业机构 商 会 1910年3月,桦川县建立商务公议会。1913年,佳木斯设立商务会分事务所。1914年改为商会,为工商界民间组织,协助政府对商业进行管理。日伪统治时期,1936年12月,佳木斯日商成立日本企业商会总会。1938年 8月成立佳木斯市商工公会。曲子明为会长,日本人为副会长,实...
第三节 商业人员
第三节 商业人员 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公)营和集体商业开始创建,人员较少。商品流通领域中私营和个体商业人员所占比重达60~80%。1952年后,全民和集体所有制职工人数增长加快,私营和个体商业人员逐年有所下降。1957年,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商业职工增至 6 700人,私营和个体商业人员减至800人。...
第四节 商品流通
第四节 商品流通 新中国建立初期,市属商业部门商品购销值和社会商品零售额较小。自1952年起始有较大增长。至1957年,购进总值达到15 681万元,其中国内纯购进5 483万元,均比1952年增长1.1倍;销售总值达17 147万元,其中国内纯销售14 579万元,均比1952 年增长1.3倍。...
第二章 粮食
第二章 粮食 1909年(清宣统元年),商人曲毓卿在佳木斯镇开办首家粮栈,兼营土产杂货。其后随着土地开发,粮业渐兴,佳木斯逐步形成粮谷集散地。至1925年已有私营粮栈45家。一般均兼营杂货,较大者且附设钱庄,生意颇旺。官府亦征收少量农税粮做为官粮储存,以备荒年和军用。桦川县署设平粜局,调查统计粮食...
«
1
2
...
9251
9252
9253
9254
9255
9256
9257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