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城镇居民下乡
城镇居民下乡是省内移民的基本形式,这对于尽快消除东北沦陷时期遗留下来的城镇严 重失业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1947年9月,合江省政府、松江省政府分别发出《关于财经问题的决定》、《关于秋季移 民工作的指示》,明确各地要坚持农业生产第一的方针,切实加强农业生产;号召城...
第四章 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55年,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和城市尚未完全解决就业问题的形势下,中共中央 号召城市知识青年(下称知青)上山下乡。一批批有志青年怀着为使祖国繁荣富强的豪情壮 志,相继离别家乡奔赴“北大荒”,积极参加边疆社会主义建设。9月,北京市青年杨华、庞 淑英等5青年发起倡议,并组成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
第一节 动员
50年代中期,各级党、团组织主要通过党、团课及宣扬先进人物事迹等方法,对青年反 复进行热爱祖国、建设边疆的动员教育,促进志愿垦荒工作健康发展。 1960年11月,哈尔滨市动员、欢送第一批知青到通河县浓河公社安家落户,建立“共青 团公社”。 1963,黑龙江省在继续精简职工、压缩...
第二节 安置
一、建庄 这是50年代知青下乡安置的主要去向。1955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 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随即共青团中央向全国广大青年发出“到农村去, 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8月9日,北京市石景山区青年杨华率先响应, 他联合庞淑英等4名青年作为...
第三节 经费
1955年9月起,对北京、天津、哈尔滨等省、市知青陆续到萝北等县建立垦荒青年农庄, 国家没有纳入预算下拨专项经费。这些农庄和1963年城市知青插场的经费均由主管的国营农 场自行解决。 1964年,国家根据当时经济状况,确定城市知青下乡经费以自力更生和群众互助为主、 国家帮助为辅的原则解决...
第四节 返城
1963—1965年,各地安置返城知青4.35万人。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67年 底,因家庭发生特殊困难知青陆续返城1.5万人.,占这三年下乡知青总数的34.5%。 1968年3月,省革命委员会转发省知青办《关于动员逗留城市知青返回农村工作座谈会纪 要》,明确各地市、各单...
第三篇 职工管理
职工管理是劳动工作以至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劳动计划、用工制度、劳 动组织、定额定员、劳动力调配、劳动纪律、技工培训和劳动争议处理等项工作。这对保障 广大职工的工作与生活,实现劳动力扩大再生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出 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逐步完善职工...
第一章 劳动计划
劳动计划(亦称劳动工资计划)是国家编制的社会劳动力分配、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等 有关计划的总称,是计划经济管理劳动工作的重要手段。同国民收入的分配、使用和财政收 支计划的平衡等有着直接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 ,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劳动计划工作,一直...
第一节 计划管理
一、范围 1949年,松江、黑龙江两省在全国率先编制年度经济计划,体现劳动计划管理的内容是 公营、私营企业的“工人职员人数”、“工资额”、“劳动效率”等劳动计划指标,创建劳 动计划管理工作的雏形。此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逐步扩大、完善计划管理内 容。1951年,允许企业按照生产...
第二节 工资总额
黑龙江省职工工资总额,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建设规模的扩大,职工队伍的 逐步壮大,多次调整工资和提高工资标准及建立各种津贴等多种相关因素而逐年增加,职工 工资水平不断提高。 一、全民所有制单位工资总额 1985年,职工工资总额达到58.07亿元,比1949年的0.82亿元增...
第三节 工资基金管理
工资基金是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年度)内,有计划地支付职工劳动报酬的货币资金 ,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加班加点工资及各种奖金、津贴、伤病假工资等。工资基金管 理是国家对职工人数的增加和工资基金的使用进行统计、监督、检查的总称,也是国家宏观 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支付职工工资基金是国家货币投...
第四节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通常为年)内工业企业职工平均每人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或其 价格的货币表现,这是劳动计划的重要基础,也是考核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 1949-1985年,黑龙江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下称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下称 劳动生产率),从2983元上升到12208元,增长...
第五节 精简职工
一、第一次精简 1958年5月起,黑龙江省迅速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各地原来计划减人变为要求增人, 原来计划少增人变为要求多增人,普遍存在“劳动力紧张”的假象。在各条战线“大跃进” 的冲击下,各地劳动计划部门层层下放招工审批权限,招用大批农民进城务工,计划管理处 于失控状态。1958、1...
第二章 职工队伍
1862年(清同治元年)起,呼玛尔、瑷珲等地黄金开采业逐步发展,至1888年(清光绪 十四年),采金工10余万人。从此,黑龙江地区产业工人处于萌生时期。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起,随着沙俄强掳17万名中国劳工修筑中东铁路(自哈尔 滨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的铁路线),沙...
第一节 各市地职工队伍
黑龙江省职工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1985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4市全 民职工达到196.96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37.0%;集体职工115.48万人,占全省职工总 数的49.2%。其余职工则分布在大庆、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七台河6市及松花江、绥 化、黑河、大兴安岭4个地区。...
«
1
2
...
3315
3316
3317
3318
3319
3320
3321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