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五节 粮油装具
黑龙江地区古代运输粮食多用粗布袋或散装运输。运输油脂多用柳条编的油篓。篓里外 糊上高丽纸,然后刷上桐油晾干盛油。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营运后,粮食运输才逐渐有了统 一包装。当时火车、轮船运输粮食装具有麻袋、草包。也有火车散装运输,用席子、草袋堵 车门。面粉有专用面袋。运输油脂用统一规格的油篓或油...
第四篇 粮油储存
黑龙江地区官办建仓储粮始于渤海国时期,到1985年已有1270多年历史。历代储粮仓库 分为两种:一种是官府为巩固政权、掌握官饷、军粮及防荒备战而设置的官办粮仓;另一种 是依靠社会义捐或特别课税征集储存米谷而设置的义仓,储粮主要用于灾年赈济,属民间粮 仓。 黑龙江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
第一章 粮 库
黑龙江地区各个时期的储粮仓库,主要有历代官办仓库和民间的义仓及清代末期出现的 私营粮栈等3种。官办粮食仓库,渤海国时期为“常平仓”,辽代为“和籴仓”,金代为“常 平仓”,元代为“广盈仓”,明代为“预备仓”,清代为“公备仓”(后改称“公仓”), 民国时期为“农业仓库”,解放战争时期为“公粮仓库”和...
第一节 粮库设置
一、公仓、义仓 黑龙江地区官办储粮仓库建设始于渤海国时期。1093年(辽道宗大安九年),为防水旱 灾情,辽道宗耶律洪基下令各地增加粮食储备,并在东京道的咸、信、苏、辰、复、海、同 、银、遂等50余城内设“和籴仓”。 金代,黑龙江地区设“常平仓”制。1190年(金明昌元年),为方便...
第二节 粮仓建设
一、旧式仓 黑龙江地区历代官府为屯垦戍边,预防灾荒,推行常平仓制,民间实行义仓制。在州、 府、县都建仓积谷。修建的粮仓都是草泥结构的民俗房式仓。其特点是就地取材,造价低, 建造简便,但使用寿命短,防虫、防鼠害性能差。到清康熙年间,在卜奎、呼兰、墨尔根、 龙江、宁古塔、拉林、阿勒楚喀、三姓...
第三节 机械设施
一、机械设备 黑龙江地区粮食机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土到洋,从半机械化到机械化的发展过程 。在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各地公粮仓库和粮栈在场内装卸、过筛、晾晒、码垛、坐囤 、倒运粮食等,除长距离运输用畜力车外,其余完全是靠笨重的体力劳动来完成,劳动强度 大,工作效率低。 (一)...
第二章 粮食保管
黑龙江地区城乡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为防止粮食因高温、潮湿引起的虫害和霉烂 变质,摸索出许多储存粮食的方法。民间常用的土办法是晒棒晒穗晒粒,然后储存。遇有碾 米急用时放在火炕上干燥。国家储粮则采取不同的保管方法。 辽代的和籴仓采取“推陈储新”,强化管理,定期检查的方法。金代除沿用这种方...
第一节 干 燥
黑龙江省地处高寒、气温较低,无霜期短,每年接收入库的粮食水分普遍偏高。尤其是 玉米在正常年景平均水分都在25—27%;受灾年份高达30—40%,高于国家规定12—22个百分 点。(国家规定收购玉米水分标准为18%。)建国以来平均每年接收入库的潮粮达170万吨左 右,等于每年征购粮食都要买进几十万...
第二节 储 藏
一、储粮方法 清代以前,黑龙江地区的常平仓(公仓)、义仓储存粮食采取仓内分品种散积堆放、推 陈储新的办法。在籴粜时间上则规定了春夏出粜,秋冬籴入,借以推陈储新,在存粜比例上 ,采取存七粜三,地势稍湿的存粜各半,地势低湿的粜七存三。私人粮栈原粮露天囤积,成 品粮则袋积或散积,库内保管。 ...
第三章 粮食储备
黑龙江地区从辽代就开始有粮食储备,但范围小,数量比较少,主要用于救灾,采取借 贷收息办法。到了金代储粮范围和数量有了进一步扩大,已发展到府、州、县,对多少万户 设一个储备粮仓和储备多少粮食都作了具体规定。元代,把粮仓设在各路、府、州、县进行 粮食储备,储粮数量很少。明代,由地方官吏和士绅进行储备...
第一节 国家储备
一、常平仓储备 常平仓是由国家建仓储粮的一种仓储制度,储粮主要用于军饷、赈济、粮食余缺调剂, 以巩固其统治政权。 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渤海仁安十年),唐朝廷面赐渤海国粟300石储入常平仓。 辽代,1093年(辽道宗大安九年),辽道宗耶律洪基下令各地增加粮食储备,以...
第二节 代队储备
代队储备是由国家粮库代农村社队集体储备粮食的一种形式。粮权归队所有,遇到自然 灾害粮食歉收时,本着先吃自己的,后吃国家的精神,经过批准后先动用自储粮,不足部分 再由国家补差。代队储备粮初期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生产队自己保管有困难,把粮食送 交国家粮库,既存粮又存钱,粮权归生产队所有,称“双储”...
第三节 民间储备
一、义仓储备 黑龙江地区民间的粮食储备分为社仓、义仓储备两种。设在乡村的称社仓,设在城镇的 称义仓。储存的粮食由农村富户捐赠或地方官府筹集作为荒年救济灾民或租借之用。从辽代 开始黑龙江地区就有义仓储备粮。金、元、明各代也都实行义仓制,均有粮食储备。1692年 (清康熙三十一年),朝廷对各...
第四章 接收服务
粮库是为农村广大农民服务的窗口,接收服务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与群众的 关系。各地粮库广大职工深知农民冬天送交粮食正处严寒季节,起早贪黑的辛苦。所以,30 多年来,各地粮库在接收服务工作中想出了许多办法方便农民送粮,实行早开门、晚关门, 延长接收时间,高潮时昼夜接收,多设付款窗口,简化手续...
第一节 组织接收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各县为搞好接收服务,方便农民送交粮食,采取一些办法。 1946年9月克东县贸易局发行了“克东县粮谷交易存款证”,面额有10元、20元、50元、100 元4种,发行总额1000万元,专用于当地售粮农民到贸易局指定的商店购买商品,到1948年3 月停止使用。1947年10月,...
«
1
2
...
3341
3342
3343
3344
3345
3346
3347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