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电信网络
第四章 电信第一节 电信网络 绥化地区电信事业始于清朝末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月,绥化邮政局设电报房 1处,装有电报机1台。架设了北通海伦,南接呼兰,长400公里的电报线路,此为全区电报事业的发端。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海伦邮政局始设电报房,为二等乙级报房,是明线电路...
第二节 电信业务
第二节 电信业务 绥化地区邮电局及各市县局的电信业务,主要有电报和电话两大类。建国后,全区电报、电话业务量不断增加。 全区电话业务量变化表 表7—8
第三节 电信设备
第三节 电信设备 电信设备主要是用于电报、电话的机械与设施。 一、电报设备 解放前,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全区境内用于邮电电信的设备十分落后,只有实线电报,一般报房内只有一部“莫尔斯”电报(印码)机。 解放后,1948年 4月,绥化地区各县邮电局划归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领导,电报通信设备始有增加...
第四节 电信管理
第四节 电信管理 电信业务管理是整个邮电业务管理的一部分。 绥化地区境内初期始建的电报、电话业务或由官督商办,或由民办,规模都较小,大多附属在邮政局内。有的虽业务独立,称之为局,也不过二三人,所以没有固定成型的管理模式,大都是谁投资谁管理。1945年 8月东北光复后,各县的通讯机构被人民政府和...
篇下序
第八篇 城乡建设篇下序 解放前,全区境内的城乡基础建设设施很差。街道均为泥土或砂石路面,既无排水工程,又无给水、供暖设施。公用房屋及民用住宅多为土草房,砖瓦房屈指可数,楼房更为少见。市容破旧,环境脏乱差。 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市政基础设施日趋改善,砖瓦...
第一节 机构
第一章 城市建设第一节 机构 一、绥化地区行署建设委员会 1958年 8月,松花江专员公署设立了建设局,内设秘书科、人事科、工程科、建材工业科、城建科、计划科和供销科,共有职工干部51人。 1962年,因机构改革,建设局撤销。其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分别划归专署计经委、工业局。 1967年3...
第二节 市政基础设施
第二节 市政基础设施 一、道路桥梁 (一)城市道路 清末,绥化地区境内各县在清丈放荒时,城镇都留有街基,规划了城镇道路,多是东西或南北一条正大街,并有巷道、胡同等。均是土路,路基高低不平,宽窄不一。 民国和伪满时期,各县重新进行了规划,扩建了城市道路,除修筑少数砂石道路外,绝大多数仍是土路...
第三节 城镇房产
第三节 城镇房产 解放前,绥化地区境内各县均无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城池规划,官衙修建,部分公益设施的设置,由官方主持,各大商号、企业的修建均为经营者自行筹资建设,私立学校、较大庙观多由民间捐奉修建。各县城的房屋绝大多数是私有房产,且多是土草房。只有官署、资本家、豪绅等拥有部分砖瓦房,少数商店和学校...
第四节 城市园林绿化
第四节 城市园林绿化 一、城市公园 民国及伪满时期,全区境内仅部分县城内建有公园。面积不大,设施简陋,一般只是栽种少量花草树木。 建国后,经过扩建、整修,公园面貌逐渐改观。到1990年,全区共有比较成型的公园8 处,占地83公顷。其中规模较大、设施较完备的有绥化市公园、安达市公园和肇东市公园...
第五节 城市管理
第五节 城市管理 一、市政设施管理 建国后,各县先后设立了城市建设管理处,负责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城建处下设工程队,负责市内桥涵、公厕的修建,主次干道的养护及排水、给水等设施的管理。并制定了公共设施和城市建筑物的管理办法。基本做到了道路保持平坦、完好;给水、排水、供热管道保持畅通;路牌、交通...
第一节 机构
第二章 村镇建设第一节 机构 清朝建立后,视东三省为“龙兴之地”,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实行了一系列封禁政策,严禁垦荒建屯。至清咸丰年问,始有人流入境内通肯河一带 (包括今海伦、望奎、青冈、明水等地) 立屯垦荒。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废除了封禁政策,随后在绥化地区境内设立了通...
第二节 村镇规划
第二节 村镇规划 一、集镇规划 建国后,随着村镇建设的发展,1959年,各县先后开始制定村镇建设规划。 1962年,全区各县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各县进一步修改了村镇建设规划,使规划与当时农业生产和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规划中要求村屯居民点和房屋建设要成街成行,在现有基...
第三节 村镇房屋
第三节 村镇房屋 一、农村住房 解放前,农村除少数大地主家居住四合院、三合院外,广大农民居住的房屋极其简陋,多为土坯、拉合辫筑成的土草房、土平房、厢房、马架子、偏厦子、耳房之类,低矮窄小,阴暗潮湿。室内都搭有火炕,门窗多用窗户纸在外面糊上。 解放后,党和政府很注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每年都要下...
第四节 村镇基础设施
第四节 村镇基础设施 一、农村道路 解放前,绥化地区境内农村道路全是土路,狭窄泥泞,交通十分不便。有相当一部分村屯之间只有羊肠小道,俗称“毛道”。 解放后,农村道路变化很大。50年代,主要是拓宽原有土路,修整路面。60年代到70年代,新修了大量农村公路,并改集镇间的土路为砂石路。80年代,乡...
第一节 建筑队伍
第三章 建筑业第一节 建筑队伍 一、建筑施工企业 解放前,绥化辖区境内各县没有固定的建筑施工组织,只有零散泥瓦匠、木匠等,或单干,或搭帮承包小型工程。遇较大工程时,有影响的工匠临时组织人承揽施工,工程竣工,自行解散。伪满时期,各县建立了“满洲土木建筑协会”,由日本人管理承包工程等项事宜,并对...
«
1
2
...
12097
12098
12099
12100
12101
12102
12103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