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劳动保护
第三节 劳动保护 绥化地区在解放前对工人劳动,既无保护机构,又无保护设施,工人伤残屡见不鲜。对此资本家和雇主概不负责。工人退休即告失业。所以当时流传着“学徒,学徒,三年为奴;做工,做工,老而无终”的民谣。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广大职工群众的劳动权益和身心健康。1949年后,各县的劳...
第四节 劳动保险
第四节 劳动保险 解放前,工人生、老、病、死、伤、残等根本没有保障。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一方面积极改善职工的福利待遇,一方面动员职工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各项劳动保险。1949年,各县人民政府决定,凡职工在 100人以上的企业单位均实行劳动保险。 100人以下的企业单位,也参照《劳动保险条例...
第五节 技术培训
第五节 技术培训 建国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广大工人的业务素质,进行了各种形式的业务技术培训活动。 徒工培训。解放前一般都是经人介绍和举荐“拜师”,从师学习技艺。解放后,徒工人厂后由工厂组织或领导确定工种,根据工种分配跟随哪个师傅。一般1个师傅带1至2 名,多至五六名徒弟,由知识和工艺...
第六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第六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绥化地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始于60年代初期。当时国家号召向立志务农的优秀青年董加耕、邢燕子等人学习。全区各县有一些考学未成,就业困难的知识青年主动到农村、农场、林场等地参加生产劳动。 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
第七节 劳动争议仲裁
第七节 劳动争议仲裁 1986年11月,根据国发(1986)77号文件《关于发布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精神,经行署同意,地区劳动局内增设劳动争议仲裁科,与原劳动信访科合署办公。各市县劳动局陆续建立了劳动信访仲裁股(组),全区组建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13个。基层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劳动争议调...
第一节 人事制度
第二章 人事第一节 人事制度 一、旧社会公职人员 清末,境内各县建置不一,职官设置亦不同。设治局置设治委员,理事通判厅置通判,直隶厅置同知,县置知事,府置知府。下设贴书、承办、巡检、司狱等员若干。 民国元年(1912年),设治局 (为小于县级行政管理机构的区域性管理机构)一般有设治...
第二节 干部管理
第二节 干部管理 一、干部录用 1945年,东北解放后,干部的录用一般由县、区人民政府直接进行,当时因没有公开建党,参加革命工作需2人以上在职干部介绍,填写必要的登记表格,经过一定的考核,有关领导同意后,由县、区人民政府分配工作。 1949年建国后,各县人民政府均成立了干部管理机构。初期...
第三节 编制管理
第三节 编制管理 1951年,随着各县人事科(局)的建立,各县陆续成立了编制委员会。编制委员会主任多由县行政主要领导兼任,一般都与人事科(局)合署办公。主要对全县国家机关的行政、事业、企业机构设置与撤销,人员编制增减与平衡,实行统一审批、统一管理,并对省和中央派驻县内的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
章下序
第三章 劳动人事改革章下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劳动、人事工作改革的要求,绥化地区对劳动人事工作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第一节 劳动工作改革
第一节 劳动工作改革 一、用工制度改革 1983年后,全区在用工制度方面取消了子女顶替和内招制度,实行新的招工制度。在定岗定编的基础上,实行各种形式的劳动组合。 逐级组合,对干部逐级聘用,对工人层层组合。 自愿组合,职工民主选举车间主任、班组长,车间主任挑选班组长,班组长挑选工人,工人...
第二节 人事制度改革
第二节 人事制度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本着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党和各级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指导思想,从6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乡镇干部实行合同制 1982年,地区行署人事局在庆安、肇源 2个县,对补充农村乡镇干部实行选聘合同制进行了试点...
篇下序
第十九篇 教育篇下序 绥化地区境内,最早的教育形式是私塾,始于清代前期。到光绪年间,又出现了官办小学。同时,各县还先后创办了农业、工业、商业、师范等职业学校。 民国时期,各县官办小学校不断增多,不仅在县城内设了初级、高级、初高两级小学校及女子小学校,还在农村创办了各类小学。民国 8年(1919...
第一节 私塾
第一章 各类教育第一节 私塾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今肇源县境内驿站正式建立后,就有私塾出现。清道光年间,在今绥化县境内也有私塾出现。至清光绪末年,绥化地区境内各县均兴办了私塾,仅绥化县境内就有私塾200余处。 民国 4年(1915年),根据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实行...
第二节 学前教育
第二节 学前教育 一、幼儿园与学前班 解放前,在今绥化地区境内部分县曾创办过幼稚园(班),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最早创办的是肇东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校附设幼稚班,始建于民国15年(1926年)。伪康德7年(1940年),安达县天主教堂办幼稚园1处,入园幼儿41人,保教人员 2人。安达道德会创...
第三节 小学教育
第三节 小学教育 一、学校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朝廷颁发了“废科举,废书院,办学堂”诏书后,境内始有官办小学出现。 光绪三十二年,绥化知府成多禄于地方集资白银9 200两,在绥化城东南隅(今绥化市朝鲜中学校址)创办了绥化地区境内第一所官办两等小学堂(即初等、高等).并于翌年...
«
1
2
...
12113
12114
12115
12116
12117
12118
12119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