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四节 中学教育
第四节 中学教育 一、学 校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绥化两等小学堂附设了中学预科,此为境内中学教育的开始。 民国时期,在今绥化地区境内开始独立设置初级中学4所。 民国8年(1919年)7月,绥化县知事赵兰亭主持创办了今绥化地区境内第一所中学。校名为黑龙江省第二中学,简称省立二...
第五节 职业教育
第五节 职业教育 全区职业教育始于清末。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绥化府在城内东南隅设立了绥化乙种工业学校,有教员 3人,学生30名。此为全区职业教育之发端。同年海伦直隶厅设立了乙种农业学校,兰西县设立了初等工业小学。清宣统二年(1910年),青冈县创办一所乙种农业学校。清宣统三年,肇州...
第六节 中等专业教育
第六节 中等专业教育 一、师范学校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呼兰府兰西县创办初级师范学堂 1处,有学生30人,此为全区境内最早的师范教育。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海伦直隶厅、肇州厅也创办了师范传习所讲习科,分别招生32人和16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绥化府创办了师范传习所,...
第七节 成人教育
第七节 成人教育 绥化地区境内的成人教育始于清朝末期。 清末民初,在今全区境内各县,先后成立了通俗教育讲习所,设所长和讲演员,以读报讲解为主,对民众进行劝善兴利讲演。内容多为“改良风俗”、“兄友弟恭”、“父慈子孝”、“邻里和睦”等。所谓挽正人心,维持风俗,辅助社会教育之进步。并设图书馆、阅...
第八节 特殊教育
第八节 特殊教育 一、办学宗旨 绥化地区的特殊教育主要是聋哑教育。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对聋哑学生实施普通教育和生产技能教育,使聋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残而不废、自食其力,适应社会生活的劳动者。毕业后,文化程度达到普通小学毕业水平,劳动技术达到一二级工水平。城镇毕...
第九节 少数民族教育
第九节 少数民族教育 一、朝鲜族学校 (一)朝鲜族小学 绥化地区境内最早的朝鲜族小学校始建于伪满初期。伪大同 2年(1933年),绥化县在县城内创办绥化朝鲜族普通小学校,设初、高两级,招收县内朝鲜族适龄儿童入学。 伪康德元年(1934年),绥化县农村农务联合会(朝鲜族人民团体)在双河街...
第十节 其他教育
第十节 其他教育 一、“五·七”大学 “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根据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绥化地区各县自1968年11月开始,相继办起了“五·七”大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五·七”学校。这类学校均采取办各种培训班的形式办学。总校由各县革命委员会主办,经费由县财政拨款。分校分别由县农业、林...
第一节 队伍构成
第二章 教师队伍第一节 队伍构成 一、幼儿教师 1958年,全区共有幼儿教养员1911人(整日制幼儿园)。其中,中等学校毕业及肄业的共139人。幼儿教育系及幼儿师范毕业的仅13人,受过专门幼儿教育训练满 1年以上的仅28人,幼儿教师水平较低。 “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教师数量少,水...
第二节 师资培训
第二节 师资培训 一、培训机构 (一)市县教师进修学校 市县教师进修学校是业余性的师范教育机构,重点负责提高在职小学教师文化水平和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 1953年,海伦县在全区第一个成立了教师进修班。此后,各县先后设立了教师进修班(部)、函授站(部)。有的设在中学,有的设在师范学校,还...
第三节 教师待遇
第三节 教师待遇 一、政治待遇 解放前,教师被称为“孩子王”,“当教师是知识分子的末路”,社会上流传着“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的俗话。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特别是日伪时期,教师被当作对人民群众实施奴化教育的工具,要在日本侵略者的监视下工作,经常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迫害。 解放后,人民政府尊重教...
第一节 行政机构
第三章 教育行政第一节 行政机构 一、绥化地区教育委员会 1956年绥化专员公署成立后,教育工作由专署第二办公室教育组负责。1958年,绥化专员公署改为松花江专员公署,撤销第二办公室,成立松花江专员公署教育局,内设教育科和秘书科。1962年 5月专署机构进行调整。撤销教育局,恢复专署...
第二节 教育方针
第二节 教育方针 清末,各地实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学部颁布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 民国元年(1912年) 9月,教育部公布“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 民国4年(1915年)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爱国、...
第三节 教育经费与勤工俭学
第三节 教育经费与勤工俭学 一、教育经费 清末、民国时期,各县教育经费由地方自筹。主要来源于垧捐、粮捐、学田租及富绅捐款资助等。据《东三省政略·学款篇》记载:江省各府、厅、县“学款之在省城者则取之广信公司官贴余利,在各属则以指定学田为常年经费,苦心筹划,今渐就绪。而公私报效银两者亦时有所见...
第四节 校舍与设备
第四节 校舍与设备 清末和民初的私塾多借用民房,课桌多为炕桌。学堂、学校多数都有固定的校址和校舍,少数租用民房。设备简陋,仅有供学生上课用的课桌、长凳、黑板等。校舍数量很少,且均为土草房。民国6年(1917年),安达县官办学校仅有校舍41间。望奎县公立学校仅有校舍92间,其中教室44问,学生...
第五节 学校管理
第五节 学校管理 一、管理机构 清末,在今全区境内各小学堂均设堂长1人,负责小学堂的管理。 民国时期,境内小学校由校长负责。校型较大的小学校另设事务员 1人,协助校长管理学校。中学设校长1人,下设训育主任、训育员、会计兼庶务、文牍各1人。 伪满时期,校型较大的小学除校长外,增设主事1人...
«
1
2
...
12114
12115
12116
12117
12118
12119
12120
...
17821
17822
»